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高尔基的“世界文学”共同体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9月07日   17 版)

        ■姜训禄

        在世界文学史上,高尔基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更是“世界文学”理念的重要推动者。1918年9月4日,高尔基倡导成立了“世界文学”出版社,隶属教育人民委员部。出版社名称中的“世界”并没有使用俄语单词“世界的”,而用了“全世界的”。前者指的是囊括的范围,后者强调的是普适的共性。词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观念范畴。高尔基的“世界文学”理念不只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和国家文学一般意义上的总和,而是建构一个具有全世界普适意义的文学共同体。所以,他在1919年刊印出版的《世界文学书目》前言中指出:“统一的世界文学尚不存在,因为还没有统一的文学语言,但是存在着充满全人类一致情感和思绪的文学创作,也存在对可能的形式一致的期望。”

        “世界文学”项目的翻译和原创工作

        这个构建世界文学共同体的项目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翻译。按照高尔基的设想,“世界文学”丛书项目要遴选1200余部世界各民族各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或重译为俄语在俄罗斯境内出版。为加快工作启动速度,高尔基将选编方案中第一阶段的作品时间范围缩小至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编委会聚集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编辑、翻译领域的诸多精英,译者多达300余名,针对其中的年轻译者甚至还开设了专门的翻译技能培训课程。此外,为提高编译效率,编委会还设立了西方部和东方部。在西方部负责选编工作的是当时俄罗斯白银时代最知名的一批作家,包括亚·勃洛克、尼·古米廖夫、叶·扎米亚京、科·丘科夫斯基、康·巴尔蒙特、瓦·勃留索夫、吉·吉皮乌斯、玛·茨维塔耶娃,还有艺术设计领域的大师亚·贝努阿。东方部里则聚集了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包括汉学家瓦·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蒙古学专家鲍·弗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和阿拉伯语言学家伊·克拉奇科夫斯基。

        此外,编委会还组织了原创工作,设立了剧本创作委员会,由西方部的作家撰写世界各民族历史题材的剧本。勃洛克创作了反映埃及历史片断的《拉美西斯》,阿姆菲捷阿特洛夫攫取俄国历史事件创作了《大司祭阿瓦库姆》,扎米亚京的《圣多米尼克之火》涉足的是西班牙史。不过,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原因,该剧作集最终未能出版。

        不同民族互为他者的“世界文学”共同体

        1919—1924年运营期间,“世界文学”丛书共出版了包括法朗士、罗曼·罗兰、米尔博、福楼拜、莫泊桑、伊巴涅斯、杰克·伦敦等作家作品在内的200部著作,涵盖了欧美、中东、东亚地区的大部分国家——法国、比利时、英国、美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瑞典、挪威、丹麦、波斯、蒙古、中国、日本等。这便是高尔基构建世界文学共同体初衷的第一层含义,即重新审视世界各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学史,也就是取各民族文学的总和。当然,该项目的落脚点并不止于此,高尔基要呈现全人类一致的情感和思绪,利用文学经典的总和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文学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的意义恰恰体现在“世界文学”项目的宗旨——让俄罗斯人民大众接触世界文学的财富和遗产。这实际上延续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的观点:“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所以,在高尔基看来,依托世界语建立起来的世界文学概念尚不存在,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经济全球化推导出来的世界文学理念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引下,高尔基将各民族文学视作公共财产,同时赋予这个“世界文学”共同体以促进民众自我完善和社会转型的使命。人民作为文化的主人理应获得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学成果,而学术质量可靠且价格低廉的图书便成为落实文学共同体构思的重要媒介。因此,高尔基在1919年《世界文学书目》前言中称:“书籍是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和最伟大的奇迹。”

        值得注意的是,高尔基的“世界文学”是俄罗斯第一个不仅介绍欧洲,还囊括了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作品的文学译介项目。其实质在于扭转长久以来世界文学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同时,高尔基并没有回避民族差异,相反,他认为正是不同民族的文学互为他者才构成了“世界文学”共同体,世界文学的基础是民族文学,抹除民族元素的世界文学是不存在的。因此,“世界文学”的最终计划出版书目依然从民族文学出发,按照区域进行划分,除了基础书系,高尔基还设立了民族书系以及东方文化系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尔基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经典译作俄文,并非限于整合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为俄罗斯一国或具体某个民族谋福利,而是通过构建文学共同体,宣示人类存在一致的情感,并彰显这一普适共性的价值,进而实现共同发展。书籍是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是连结各个时代的纽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文学出版是构建文学共同体最便捷,也是最可能实现的路径。

        作为文化事件的“世界文学”项目

        今天看来,“世界文学”丛书尽管作为一个出版项目问世,而且当年启动该项目的一个初衷是为当时一批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作家“谋福利”,但其文化意义和对传统的继承使它远远超出了出版活动的范畴,成为重要的思想史事件。首先,“世界文学”项目让俄罗斯民众直接接触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经典,享受到文化共享的红利,“世界文学”出版社本身也成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其次,除了知名作家和专家学者外,参与项目的还有一批年轻作家,其中就包括后来的侦探小说大家卡维林。他们在译介工作中得到历练,坚定了创作方向,为丰富全人类的文化成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最后,高尔基的文学共同体理念成为日后俄罗斯世界文学研究以及丛书编纂的重要思路。

        1924年,“世界文学”出版社与列宁格勒国家出版社合并,丛书项目终止,然而,高尔基的世界文学共同体理念在俄罗斯的“学院”出版社和莫斯科艺术文学出版社至今仍在进行的图书出版工作中得以延续。今天,以高尔基命名的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依然是世界文学的研究重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