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古代散文史研究的新收获

    谭家健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31日   18 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新编》,刘振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198.00元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振东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专家,已出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等中国散文史著作多种。近几年来,他融汇长期研究心得,又撰写成130万言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新编》。

        《新编》更充分地阐述了对古代散文本体性质的论断,即:所谓“古代散文”,乃文学遗产中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价值的书面语言作品。把握其本体性质,是从事散文研究的前提,目前一些学者,对这一根本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清楚的认知。刘教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提出上述论断,虽获得不少赞同,似乎尚未形成公论。《新编》又进行了更深入详尽的理论阐释和论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的新收获。

        《新编》更清晰地揭示出古代散文演进的历程,把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明确地划定为四个阶段。散文是中国古代演化历史最久、数量最多、规模最为庞大的文体系统,对之归纳整理,疏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是研究者的责任。中国散文史可以有不同写法。面对几千年累积起来的作品,写作者如果没有意识到它们已构成一个巨大的文体系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其内在运行机制,仅将其视为虽有一定艺术性但只是表达政治哲学观点的承载体,社会发展变革的衍生物,只是公式化地依朝代的更替、世势的兴衰,按先后顺序,分体裁题材门类,对作家作品排列论次,可能将散文史写成一本流水账。如果在观念上未深入进行宏观的概括、理论的辨析,就作家论作家、即作品谈作品,即使涉猎博而丰,点评精而当,难以称为史著,实为作家作品评论之总汇而已。《新编》则不同,它重视古代散文与社会历史的依存关系,更强调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重视作家作品的客观实际,认为只有站在现代理论的高度,进行总体观照,细致辨析,才能真确地反映出作家作品的价值和地位。从分编分章题目可知,此书的目的就是勾勒出古代散文这个文体系统发展演进的轨迹。这种勾勒不是一般的陈述,而是以其固有的性质为基石,以其内在机制的变化为依据。古代散文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性质,在作品的创作实践中,二者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散文的演进反映的是二者关系的变化,或反过来说,二者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古代散文的演进。正是据此,书中将古代散文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为实用求审美、自觉追求形式美、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总结创作规范与向审美化偏移四个时期。这就是所谓的“四阶段论”。刘教授九十年代著作中关于第四阶段只标出了“总结创作规范”,《新编》补充了“向审美化偏移”(或称“进一步审美化”)一语,因为后者也是此阶段不可忽视的重要倾向,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编》为了更完整清晰地展现古代散文的演进轨迹,于每个大的阶段之中,又对作家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实践之兴替变化,进展梯次,作了更深入的剖析,描画出更细密的脉络、线索。这方面尤以第三、第四阶段补充最多,所花力气更大。

        《新编》将作家作品纳入到史的整体建构中加以论列。作家和作品是散文史的主体,但文学史之写作家作品,与一般专题性论述不同,那一类著作,主要着眼点在解析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估定其成就与价值,溯源穷流,纵横比照,但终究范围有限。散文史则有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宗旨:一方面是如上所述,从对全部所涉作家作品的总体观照中,抉发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轨迹;另一方面是将具体的作家作品放在探寻其轨迹、线索之中,给予恰当准确的定位,依此定位衡量评判其成就、价值与特色。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先要由个别和局部延绎至整体,当整体已了然于胸,再立足于整体去观察和估定局部和个别。这样写,首先必须充分掌握资料,然后以足够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辨水平,建构一个不是主观臆造而是与史的客观流程完全切合的完整体系;然后将大大小小、先先后后、品次高低不同的作家作品,各归其位地纳入到这整体的建构之中;再据其定位,对它们展开全面的评价分析。这种评价分析较之专题性研究,深入全面性或许会有所不足,得出的结论却可能更为中肯。如此写来,决非易事。

        除上述外,从《新编》总体上看,尤可贵者:“论必己出,言必有据。”在整部书中,举凡提出见解、作出阐释论证,对于古人今人,皆不剿袭,不尾随,坚持经过自己的研究思考,做出自己的表述,给出自己的结论。简言之,坚持学术研究应具备的独立性、创造性。在充分尊重、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迈出新的一步。这是很难得的。

        本书也有论述不够充分和比较薄弱的地方,那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