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在《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徐晋如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中,徐晋如倾注了他对中国文脉的眷眷深情,更倾注着他对风雅之道的执着坚守,不仅全面梳理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永恒价值,最为难得的是,他以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以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中华文化玄妙的内涵、高贵的精神与风雅的气质。

    风雅的精神,高贵的心灵

    吴晓梦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31日   15 版)

        年过不惑的我,阅读时间日增,选书眼光却越来越挑剔,读书视野也越来越狭窄。是为深感岁月不居,好书太少故也。近年来,除中国传统经典及与之相关的近代学者著作,很少涉猎其他。但在2018年,我偶然读到徐晋如先生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遂在几年中遍罗他的著作:《长相思——与唐宋词人的十三场约会》、《百年文言》(与陈永正教授共同主编)、夏承焘新选《宋词三百首》(与周笃文教授共同注析)、《诗词入门》,旁及网上能搜到的他的诗词作品、散金碎玉般的文章,还有音视频节目《晋如说儒》《古本声律启蒙详解》《晋如说宋词》等,我一次次为其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对儒家的坚定信仰所感动,更深深服膺于他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感、对国学的深邃思考、对辞章之学的深入实践、以及敢爱敢恨的真诚与磊落光明的胸怀。我在心里一次次感叹:世宁有斯人!

        壬寅初夏,又得徐先生最新著作《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连日废寝忘食拜读,仿佛跟随作者穿越千年时光,与古圣先贤共思考同悲欢,伤怀处泪流满面,会心处忍俊不禁,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掩卷沉思。如此的阅读体验,数十年未曾有,这是情感的宣泄,是疑惑的开解,更是智慧的启迪。作者的业师陈永正先生评价此书“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谓精到之极。无论是作者对文脉的思索、阐释、梳理,以及文本和文字所体现的审美精神与价值取向,都担得起“无邪”一词。

        多年来,目睹种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文化怪现状,我常常愤慨于心。然本人才浅力薄胆小,无力亦不敢挺身而出,驳斥那些误读传统文化、消费传统文化,甚至把传统文化庸俗化、虚无化、污名化的言行。晋如先生做了我和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面对种种文化怪现状,他时有金刚怒目的时候,对成名的竖子,从来都是疾言厉色,令人生畏。而他自己的著作,却是一派忠厚,气象迥然不同。晋如先生自己说,《国文课》是他迄今最重要的一部书。的确,这部书既有炽热情感、磅礴才气、深厚学养,更有如椽之笔,以数十年研习创作之深入思考与深切体会,为世人开启了通往传统文化光辉殿堂的大门,破译了通往历代先贤美好心灵与高贵精神的密码。晋如先生说,对中国文化精神有一真确之体认,然后始能有同情之了解。此言与钱穆先生观点极为相契。钱穆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国史大纲》有言: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两者之言,平易之中实深含作者的深刻思考、无限温情、坚定信念与深切期待,足以感发人心、启发心智。

        当今世界,种种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溯本求源,无非是人心问题。塑心之要,在于文化滋养。何为文化?《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就在于中华文化价值与力量。读罢《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此书不仅全面梳理了中华文脉,深刻洞察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明确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最为难得的是,作者以创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以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中华文化玄妙的内涵、高贵的精神与风雅的气质。这一点,可以说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作者通过直接解读、欣赏作品,带读者真切感受先贤思想情感、把握历史、理解文脉,结合了沉浸式体验与宏观性引领的优点,最大限度为读者带来感性与理性的享受。

        “中国文脉二字可以尽之,曰风雅而已矣。”作者开宗明义,目光如炬。“我想让有志上接中国文脉的读者,懂得存古人之心,行古人之道,阅古人之境。”作者之苦心孤诣,令人暖心动情。作者在序言分享的一段创作体会:“我愈是与古人心意相通,便愈感在现世的孤独,也就愈加怀疑,在这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时代,古调究竟弹与谁听? 但与古人的旦暮之遇,又让我怀着一份不能被压抑的自傲。每一次我都因忧惧而艰于落笔,而最终我还是因这份自傲的驱动,完成了本书。”这份自傲,不就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吗,不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仰吗? 这份自信与信仰,来自一颗至诚之心,来自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把握与至真之爱。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中,晋如先生曾归纳过诗人人格的三个特征:一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二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三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三句出自屈子的话,是对屈子精神的高度概括,我想,也是作者的追求与自许。在作者看来,《离骚》是屈子的证道之作,中国文学本质上是中国文士的证道心迹,道不变,文亦不变。换言之,《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亦是晋如先生的证道之作,如果能同时参读其诗词文赋作品,自可理解晋如先生正是以一己之力,寂寞坚守着数千年中华文化风雅之道与高贵精神。

        无庸讳言,当今社会的确存在着诸多以丑为美、将经典庸俗化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语言及审美趣味的日形粗鄙,精神理想也渐趋虚无。这让有识之士无限怀念温柔敦厚的诗教,怀念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坚守,怀念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旧邦新命阐何日,一念中原猛泪倾”“终古相思终不见,平生欲共屈平言”“欲作明王狮子吼,芳荃错杂正沉酣”,诵读晋如先生这些饱蕴忧患意识的诗句,怎能不感慨无端!《国文课》是一部缅怀风雅、上接圣道的大著作,在这部书中,作者倾注了他对中国文脉的眷眷深情,更倾注着他对风雅之道的执着坚守。读者若是认真潜读本书,无异于跟着作者经历一番刻骨铭心的证道之旅。

        (作者为温州市图书馆读书会联盟副主任、区瓦之声读书会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