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

    一项世界水准的印度佛教语文学研究

    沈卫荣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17日   10 版)

        《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全2册),吴娟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188.00元

        我的年轻同事吴娟博士是一名有世界级声誉的“学霸”,从复旦到北大,再到英国的卡迪夫、日本的东京和荷兰的莱顿等多所中西名牌大学,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练就了从事梵文印度学和佛教语文学研究的扎实本领。自从海外载誉归来并入职清华以来,短短几年间,吴娟于科研和教学两个领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但常见有力作在海内外数一数二的名刊上发表,而且还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梵文、佛经翻译和佛教文学等课程,吸引了一批清华学子。这是清华人文学术史上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大家知道,1920至1930年代,陈寅恪先生曾在清华开设过上列课程,至今已经过去了七十余年,今天清华终于有人接上了陈先生于中国开创的梵文印度学和佛教语文学教学的传统,这对于继承和发扬清华传统的人文学术优势,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吴娟博士是一位十分专注和勤奋的学者,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和用英文写作大量专业论文的同时,最近仅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一部六十余万字的学术专著,这就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厚重的《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我有幸先读为快,一遍读罢,兴犹未尽,翻读再三,获益甚多。吴娟嘱我为她的大作写序,我不做梵文、印度学研究,本无资格当此大任,对这样一部十分专业的印度佛教语文学著作妄赞一辞。然因有同事之谊,盛情难却,于此不揣谫陋,谨就我读吴娟这部大作的收获赘述几句,以表达我对吴娟博士所从事的梵文印度学和佛教语文学研究的支持和鼓励。

        《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的著作。摩揭陀国王阿阇世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一位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也是阿育王之前古代印度最具权势的国王。以往学术界对他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资料。根据印度佛典文献的记载,阿阇世经历了从极恶罪人到至诚优婆塞的人格剧变。一方面,他年轻时弑父夺位、协助佛陀的仇敌提婆达多破僧害佛,因此成为极恶罪人。另一方面,他弑父后发露忏悔,皈依三宝,转变成佛陀的最虔诚在家弟子之一,被誉为“无根信”之典范。阿阇世作为罪恶典型和虔信典型的矛盾综合体,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现存印度佛教文献中含有关于阿阇世的大量故事传说。鉴于阿阇世是融罪恶和虔信于一体的独特人物,他的故事为今人洞察古代印度佛教价值观(特别是伦理观、业报观和解脱论)提供了便利的窗口和媒介。事实上,印度佛典的作者们和传承者们所讲述的阿阇世故事不尽相同,他们对该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阐释存在诸多差异。阿阇世王故事传统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印度佛教徒们是如何通过讲述阿阇世王故事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宗教观点和思想理念? 研究阿阇世王故事对于了解印度佛教思想史有什么样的价值?研究阿阇世王故事对于厘清佛教和耆那教在教义理念方面的差异有什么样的价值? 这些都是印度学和佛教学中值得重视的、极具探索意义的研究问题。

        在我看来,吴娟博士的这部大作的学术贡献有以下四点:

        第一,它首次完整呈现了印度佛教现存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新出土梵本)中阿阇世王故事体系的整体格局和内在结构,对构成该故事体系的四大故事群(弑父夺位、拯救解脱、军事活动和僧俗关系)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讨论,使学术界对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的全貌及其历时性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第二,它首次系统考察了印度佛教文献中关于拯救五逆罪人阿阇世的叙事主题,对印度佛教多语文献(包括梵语文献、巴利语文献、汉译和藏译佛典)中关于阿阇世忏悔皈依和未来证悟的几乎所有故事版本进行了翻译和分析,揭示了印度佛典的作者们和传承者们对待阿阇世罪业和解脱的多元化态度,深化了学术界对印度佛教伦理观、业报观和解脱观的理解。

        第三,从比较宗教学的视角,将印度佛教中的阿阇世故事和耆那教中的库尼卡故事进行了全面的对比考察,对相关的耆那教梵语和俗语文献进行了释读分析,探讨了佛教和耆那教对罪业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实现解脱所需条件的不同认识,揭示了这两个印度宗教在价值理念(特别是伦理观、业论和解脱观)方面的一些根本差异。

        第四,以阿阇世故事为例,对多部印度佛教叙事文献进行了语文学分析和宗教学阐释,论证了佛教故事和阿毘达磨论书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入剖析了初期印度佛教徒和大乘佛教徒如何利用阿阇世故事来宣传各自的宗教理念,彰显了叙事文献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这本书的学术特点或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在文献资料使用方面,本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多种语言的佛教和耆那教文献。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中,能够同时熟练利用梵语、巴利语、藏语和汉语佛典的青年学者数量很少。既掌握上述诸种佛教文献语言又能释读耆那教俗语文献的学者更是屈指可数。吴娟博士在近十年(2008– 2017)的海外留学过程中打下了扎实的梵语、巴利语和古典藏语的语言能力,并在日本留学期间跟随法国著名印度学家那丽妮·巴勒比尔(Nalini Balbir)教授和日本印度学家矢島道彦教授学习耆那教俗语,因此对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典籍文献都非常熟悉。恕我直言,国内外佛教研究者能够释读耆那教俗语文献的人寥寥无几。耆那教研究者通常只懂梵语和巴利语,其中通晓汉语和藏语者凤毛麟角。而吴娟博士驾驭多种文献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跨宗教的专业训练背景,在国内外学术界均十分少见。由于她能充分利用梵、巴、藏、汉等多语佛典以及耆那教梵语和俗语文献,所以本书中所建构的古代印度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的面貌,就其全面性和系统性而言,是此前国内外任何对阿阇世故事的研究成果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这本书是将语文学分析和宗教学阐释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作者对梵语、巴利语、藏语和汉语佛典以及耆那教俗语文献的细致释读和译解,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学功底。与此同时,作者运用历时发展的眼光,对不同时期、不同传统的印度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进行恰当的宗教学语境阐释,挖掘叙事文献中所蕴含的宗教思想理念,重构了阿阇世故事传统的演变轨迹,剖析了印度佛教内部导致阿阇世故事发展变化的潜在动因,阐明了佛教叙事与佛教思想史之间相辅相承、交融互渗的关系。

        第三,就研究内容而言,本书不仅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印度佛教中阿阇世故事传统的发展演变,而且还详细探讨了耆那教文献中的相关故事,论证了印度佛教中阿阇世故事和耆那教中库尼卡故事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重要差异。通过对比解读佛教和耆那教文献,本书凸显了比较宗教学视野在佛教研究中的必要性,有助于国内学术界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佛教区别于其他印度宗教的独特之处,从而能够对佛教在古代印度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历史背景有更全面的把握。

        总而言之,《印度佛教中阿阇世王故事传统研究》是一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梵文、印度学和佛教语文学的典范之作。我为能与吴娟博士在清华共事而深感荣幸,更为在今日之国际印度学和佛教语文学界终于有了我们中国青年学者的一席之地而感到高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