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畅销历史作家、两度普利策奖得主戴维·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右图)8月7日在马萨诸塞州欣厄姆的家中去世,享寿89岁。
1
1993年和2002年,麦卡洛分别以《杜鲁门》(Truman)和《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获得了普利策传记或自传奖。这两本书还由家庭票房公司分别改编成了电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他记录巴拿马运河的《海洋之间的小路》(The Path Between the Seas)和为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所写的传记《马背上的早晨》(Mornings on Horseback)也使他两获全国图书奖。
他提高了大众对亚当斯和杜鲁门的兴趣,并带动了一波以美国革命为主题的畅销书热。他本人出版的《一七七六》则成了2005年全美销量最大的历史图书。
2001年,厚逾700页的《约翰·亚当斯》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且上榜首周便成为冠军时,中华读书报刊发报道说,由于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和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耀眼光辉,首任副总统和第二任总统亚当斯长期以来不免相形逊色,但麦卡洛为他所写的传记令他在去世175年后,重获盛誉。
“在他的笔下,亚当斯被描绘成了一个行事谨慎的诚实君子,忘我工作,鞠躬尽瘁,不事虚言。”我们在当时的报道里写道,“他成名于反抗英军的独立革命期间,又在日后与华盛顿一起,承担建国大任,更为杰斐逊日后的多项政治革新铺路垫石。麦卡洛盛赞亚当斯总统是政治风云的先知,他稳稳地掌着舵,引领着人民通过史上罕有的吵闹不断、纷争激烈的狂暴时期。”
就读耶鲁大学时,麦卡洛学的是英文而非历史,但他兴趣广泛,喜欢什么就研究什么,日后既写总统、革命和运河,也为布鲁克林大桥、约翰斯敦水灾和莱特兄弟的飞机著书。
从1988年到1999年,麦卡洛担任公共广播社《美国经验》系列电视纪录片的主持人,并为肯·伯恩斯导演的大量历史纪录片出任旁白。
美联社说,他以漂亮的面孔、满头的白发(后来他的眉毛也白了)和“父味十足”的男中音,成了最易于辨识的历史学家之一。2011年普利策传记奖得主、《华盛顿传》(Washington: A Life)的作者罗恩·切尔诺夫(Ron Cher⁃now)把麦卡洛称作“美国历史的名字和声音”。
2012年,家乡匹兹堡将十六街大桥更名为戴维·麦卡洛桥,为他的80岁生日贺寿。
2
麦卡洛获得过多个专业历史协会的奖项和大约40个荣誉博士学位。但他对美国历史的热情美化也引起了强烈的批评。他似乎总是对正面的东西着力甚多,对负面的记录则尽力回避。
美联社说,很多人指责他在2019年的《拓荒者》(The Pioneers)一书中,将19世纪定居者西进时对印第安人的暴行淡化到了最低程度。
对传主的赞美虽然让麦卡洛赢得了多位白宫主人的青睐,但这也许是他由衷的选择。他基本上只为自己喜欢的人作传。出于对毕加索私生活的厌恶,他放弃了相关的写作计划。同样由于感到杰斐逊的性格缺陷太多,他将计划中的二人传改为亚当斯的独角戏。
还有人批评他刻意为杜鲁门、亚当斯和其他传主遮丑,回避了更严酷的真相,并且把讲故事置于分析之上。
讲故事的确是他的强项。《纽约时报》指出,他尤其善于“通过小细节和个体证人的叙述,把重大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他对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的渲染当属绝佳范例,此乃其亚当斯传记的中心,他不仅捕捉到了英国舰队逼近时围绕着宣布独立一事所展开的令人沮丧的日常争论,还抓住了费城湿闷的夏天特有的景色和臭味、当地建筑和啤酒的特色,以及两位杰出盟友和未来政敌对比鲜明的个性”:杰斐逊立志改良人类,对人则兴趣索然;亚当斯不相信人类可以改良,而是认为了解人性更重要。
麦卡洛是在发妻罗莎莉·巴恩斯过世还未足两个月的时候死去的。他们的婚姻关系长达68年。
在玛莎葡萄园的家中,麦卡洛常常骄傲地向来访的记者展示他和罗莎莉第一次见面时拍下的照片。
那是在一次春季舞会上,他们凝望着对方。
麦卡洛的多种作品,如《杜鲁门》《约翰·亚当斯》《一七七六》《美国人在巴黎》和《莱特兄弟》等,在中国均有出版。
(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