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毛泽东《七律·改鲁迅诗》“惊”“警”辨

    宋苍松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8月10日   05 版)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收录了毛泽东《七律·改鲁迅诗》一首:

        七律

        改鲁迅诗1959年12月曾警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喜攀飞翼通身暖,苦坠空云半截寒。悚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这首诗的尾注注明:“这首诗根据作者审定的铅印件刊印”。

        这首诗系改鲁迅1935年12月5日《亥年残秋偶作》而成。鲁迅诗首联为:“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笔者查阅1963年12月《毛主席诗词》出版前,为讨论毛泽东诗词的发表而印发的《毛主席诗词》清样本,发现清样本中这首《七律·改鲁迅诗》的“惊”字并未改动,仍为“曾惊秋肃临天下”,与鲁迅原诗一致。

        解读全诗,笔者以为,改“惊”为“警”不妥。

        一、《毛主席诗词》清样本

        1963年,中央决定出版新版《毛主席诗词》。毛泽东邀请了中央领导同志、诗词创作研究及新闻出版方面有关人员专门开会进行讨论。为此,毛泽东将准备发表的14首诗词事先编印出清样本(有回忆文章中称讨论本)《毛主席诗词》,交与会人员听取大家意见。这14首诗词,包含有1963年12月发表的9首诗词(当时新发表了10首诗词,其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未在清样本中),另外有3首《七律·读报》以及《七律·改鲁迅诗》和《八连颂》。最后,作者吸收与会者意见,经仔细考量,最终去掉了后面的5首诗没有发表。

        《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收录的这首《七律·改鲁迅诗》就是1963年12月没有发表的那一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该诗“考辨”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了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9年12月,当时作者住在杭州。这年12月4日至6日,他在杭州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中共的对策。次年1月7日至17日,他又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 国际形势问题。会前他曾指示将此诗印发给即将与会的各同志。

        “考辨”中同时提到:“1963年作者原拟将此诗收入《毛主席诗词》,曾印出清样,付梓前他决定‘缓发’,从集中删去了。”

        从这段“考辨”中我们知道,此诗的“印发”件在前,“清样”在后。虽不能证明《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依据的“作者审定的铅印件”与在上海“印发给即将与会的各同志”的印件一致,但既然作者已有清样本编印,而且决定这首诗“缓发”,清样本之后应该不再有“作者审定的铅印件”了。“清样本”晚于“作者审定的铅印件”更符合实际。

        至于为什么《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收录的这首诗没有根据清样本刊印,书中没有说明。但两相比较,笔者以为,清样本应该是更为准确可靠。

        二、改“惊”为“警”解释不通

        为了对改诗进行客观的分析,我们将《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该诗的前两句“注释”择要摘录于下:

        曾警秋肃临天下:这句意为曾经告诫帝国主义推行冷战政策和战争政策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竟遣春温上舌端:这句借喻赫鲁晓夫美化美帝国主义,鼓吹他1959年9月访美,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会晤“在国际关系的气氛中引起了转暖的某种开端”,赞扬艾森豪威尔是“明智”派,“真诚希望和平”。

        单从两则“注释”字面分析,前面的“告诫”与赫氏的“鼓吹”“赞扬”并没有矛盾之处,那么,诗中的“竟”字何来?

        “注释”中没有说明是谁“曾警”。《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该诗的“赏析”中说,是“作者(指毛泽东——笔者注)的警觉”:“改写的这个‘警’字,既是作者的警觉,更让人们提高警惕,加以戒备。”

        若真如“赏析”中说,是“作者的警觉”,但作者的“警”与赫氏的“温”还是没有必然的关联,诗中的“竟”字还是无从说起。而且,作者将自己置身其中,这首改诗的意义又何在呢?

        《七律·改鲁迅诗》是讽刺当时赫鲁晓夫不辨帝国主义本质,幻想以“讨好”美国而获得“和平共处”的政治诗。如果说鲁迅诗是“热风吹雨”般“自我”的述怀感时,那么,毛泽东的改诗则是“冷眼向洋”般从旁观者角度对“他人”的剖析讽刺。这种冷眼旁观,作者是一定不在其中的。除了这首《七律·改鲁迅诗》,同一时期毛泽东还作有多首针对赫氏的《读报》诗。上面提到《毛主席诗词》清样本中的3首《七律·读报》诗,也都如此,通篇是对赫鲁晓夫言行的剖析和讽刺鞭策。作者怎会将自己的“警告”与赫鲁晓夫的“讨好”并于一联呢? 显然,诗中的“警秋肃临天下”与“遣春温上舌端”只能是赫氏前后行为无常的写照。

        那么,会不会是赫氏的“警”呢? 显然不是。如果赫氏对“秋肃”真有所“警”,那这首诗就失去它的创作意义了。

        所以,《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七律·改鲁迅诗》中的这个“警”字是讲不通的。

        从诗的格律考量,鲁迅诗为平仄脚七言平起仄收式,改“惊”为“警”也有违格律。

        三、清样本《七律·改鲁迅诗》的“惊”字何解

        清样本《七律·改鲁迅诗》中的“惊秋肃”指什么呢?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保住在中东的阵地,对黎巴嫩人民起义进行干涉,运送武器支援夏蒙反动政府镇压起义人民,并派遣海军在黎巴嫩沿海进行威胁。1958年黎巴嫩危机发生,7月15日,美国以黎巴嫩政府的请求和“保护黎巴嫩主权”“保护美国侨民”为借口,悍然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兵在黎巴嫩登陆,粗暴干涉黎巴嫩内政。

        1958年7月28日,赫鲁晓夫分别致函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理,谴责西方国家加剧中东危机。

        《毛泽东年谱》(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中说,1958年7月21日晚,毛泽东等在中南海会见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等,“尤金说:……一共有四个问题向您汇报:第一,中东局势问题;……关于中东局势问题,尤金说:具体来说,就是打不打的问题。美、英已经侵入了黎巴嫩和约旦,看来也会打入伊拉克,但能否说因此就应该打? ……”

        这就是赫鲁晓夫的“惊秋肃”。

        刚刚“惊秋肃临天下”不久的赫鲁晓夫,1959年5月竟不拘以往的传统,指示在日内瓦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去华盛顿参加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葬礼;同年9月15日率领苏联代表团访美——赫氏“遣春温上舌端”开始了。

        笔者借用王家福《赫鲁晓夫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3月版)中的一段话,作为赫鲁晓夫“惊”“温”无常的注解:

        倡导和平共处的赫鲁晓夫对这个词的内涵和功能的理解往往有阶段性的区分。1954年1月,他说:“你们都知道有和平共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用和平共处来斩断我们敌人的腰。”1959年8月,他则说:“我们决心采取措施来促使‘冷战’的冰块融化,使各国人民有可能完全自由地呼吸。希望美国政府也根据这样的考虑行事。”此意就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一个世界里共存共荣,而不是先前的“我们要埋葬你们”。

        赫鲁晓夫的“惊”“温”无常,得到的必然是无情苦果。果然,毛泽东《七律·改鲁迅诗》创作不到半年时间,“青空飘落能言鸟,黑海翻腾愤怒鱼”——1960年5月 1日,苏联击落了进入苏联领空的美国“U-2”侦察机并活捉了飞行员。5月14日,在巴黎四国首脑会议上愤怒的赫鲁晓夫以此发难,但艾森豪威尔并不买账,四国首脑会议不欢而散。赫鲁晓夫一厢情愿的和平幼稚梦被彻底打破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