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过一念》是张林华先生第五部散文集了。
从他青年时代因热爱文学而起念写散文,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这一念好长远,几乎持续了他的半生;这一念好宽广,覆盖了他大部分的精神世界。当年那个瘦高清秀的少年,踏着江南水乡湿漉漉的石阶,驾着梦想的小船,从雾气弥漫的码头出发,经过苕溪、英溪清澈的水巷,穿过大运河一座座拱形石桥坚固的桥墩,驶入宽阔的湖漾、浩渺的水域。他望见自己心里涌动的那个念头,犹如水面散开的涟漪,一圈圈一波波朝四周扩展开去。
一念既生,万念收起。
“念头”在时间概念里的短暂性和瞬时性,决定了它是个人化的、私密的,因而是个微小的语词。但念头可以生长、放大、升华或是下沉,铺张或是扩张,比如战争爆发、复仇欲望、爱恋冲动,都有一念即燃、一闪覆水的起因。“一念”是万事万物的原点,从尘埃般微小至宇宙般无穷大。
林华散文集《一生不过一念》中所记述那些当下事,具有对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的关注,可为疲惫迷惘的当代人解困除惑;忆旧往事,看似平铺直叙,心念都藏在深处。旧事未了,新事又生,一个又一个善念、俗念、邪念、杂念……心心念念,沉下去又升上来,念头与念头搏击,分分钟纠缠不息,丝丝缕缕此起彼落。“一念”是意识的原生态,即潜意识一种,也是思绪意念的“初级阶段”,因其感性而显其真实珍贵。所谓“一念之差”“一念之误”,就是以错觉幻觉非理性判断是非。若是经过理性的思考解析,“潜意识”形成“思维”,正念构成认知,飞升的气韵进入空无,虚相实相,已是禅的境界。
一念无邪,万念消解。
人生总在长途跋涉,林华跨界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处理过万千事务,始终保持着严谨沉稳的行事做人的风格,这令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获得赞誉的优胜者,他能做到不为世俗所扰,不为声名所累,因为他知道自己心底尚有一念,那是永远无法抵达的终极之地——文学。诉予真诚、寄予真情的水中高台、陆地高塔。亦如翠竹沧海的莫干山顶上,那座若隐若现的裸心堡。
自从他步入文学的圣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所有边边角角的时间都用来写作。好似背着一筐筐青青的桑叶,倒入蚕房的竹匾,然后屏息倾听春蚕嘬叶的沙沙声;逐字逐句逐段逐篇,直到它们变成饱满洁白的蚕茧;在静寂流逝的时间里,蚕蛹破茧、产籽孵化……
无数静夜里浮现的念头,在他笔下勾连解析倾诉重组,最终敷衍成文、集腋成书。书中闪过的所有念想,最后都指向了精神场域的探究。沉浮的念头一旦落地,跨越中年焦虑,坦然融入现实生活,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得到“更新”。终于,当人们翻动这部《一生不过一念》散文新集的书页时,犹如抚摸着、欣赏着一匹质地密实精美、淡雅相宜的江南丝绸。
一念既成,万念飞扬。
读林华的散文,是思与美的旅程,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丰富的工作、生活阅历,使他的美篇取材多样、内容丰盈。历史与现实、风物与民俗、现实琐议、身边人事,例如龙窑、大海、矿山、运河、黑金、春风……皆可入眼入心入文。其中的《喜爱雪落无声的意境》《我想建一座凉亭》都让我欢喜。佳作收录成集,正如德清下渚湖湿地的七港八汊,水自四方来,汇聚成河湖。
林华散文的叙事语言也有特点,紧致而持重,简洁而细微,冷峻的修辞风格里,含有温馨的暖意。他的叙事笔调总是不徐不疾、造词遣句疏密有致,可令人长久咀嚼回味。
林华的散文更重哲思,无论描摹还是随感,语言的缝隙里都镶嵌着自己的见解与认知。河与海、煤与窑、英溪帖、阅读与文化、菱角与竹……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思想的提炼条缕清晰。思之有理、言之有物、抒之有情、诉之有度。犹如两山间的高架铁路,凌空而过,既是对大山深涧的跨越,也是对自我的超越。
近年来,人们谈论散文,较多注重内容的现实关注、娴熟的叙事策略、精美的语言文字等“表象”,却常常疏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张林华先生的散文集《一生不过一念》,是善念压邪念、正念克杂念的灵魂净化之载体,或许正可补阙。
林华在文尾摘引了尼采的一句话: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一念既起,持续一生。何等美好纯粹的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