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写在大地上的作品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7月27日   08 版)

        《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鲁顺民、陈克海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朝全

        为了采写反映山西全省脱贫攻坚战的纪实文学,作家鲁顺民、陈克海多次冒着严寒,深入村庄和农户细致地采访,写出了包括《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在内的多部纪实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山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进程,为新时代存留了一份重要的文学“史记”。

        长篇纪实《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首发于《中国作家》,后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单行本,是该社组织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中分量最重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确是一件细活,就像解剖小麻雀,作者把山西省岢岚县赵家洼这个小村子“挖掘”得底朝天,采访和书写都特别细致。用解剖一座村庄脱贫之路为样本,折射和反映中国广袤农村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以及农民生活的历史性变迁。鲁顺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农民的生活状态,写了包括《380毫米降水线》《天下农人》等在内的一系列的“三农”题材作品。这,跟他深厚的农村情结关系密切。他的写作有个突出的特色是别人少有的,这就是他喜欢记细账,作账本式的描述。比如,一个农户一年有多少收入,每一笔都记录得非常翔实。在《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中也有大量账本式的记录,譬如,国家给贫困户的政策帮扶款和优惠待遇:爱心煤费一年二百元,退耕还林补助每亩五百元,光伏发电分摊给老百姓一年三千元……这些细活,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基本功,也体现出了作家的用心、用情和用功。

        这部纪实非常特别。这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作品,它细致地书写了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具有哲理性意味。在作者笔下,赵家洼这个村庄是一个拟人化的存在:这个村庄是“谁”,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赵家洼村看起来很小,微不足道,在物理上、地图上已经消失,只剩下一个名字,村里的人都已经离去,变成了一个空村,土地也都复垦或退耕还林了。但是,那些离去的人们又重新聚居开始了新的群体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哲学价值的文本。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原来追求的只是能够养活人。而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在两位作家笔下,我们看到老百姓又想逃离这块土地,去寻求新的、更好的生活。1980年代时他们去乡镇企业打工,“离土不离乡”。到了1990年代以后,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特别是年轻人都走光了,村里就只剩下“389961”居民。这时候,农民进城打工就是“背土离乡”,不光离开了土地,而且离开了家乡。作者通过对赵家洼的解剖,也解剖了中国近几十年的农村变革变迁历史。

        赵家洼在2017年以后,剩下的6户人家也通过易地搬迁离开了土地,进入城镇生活。作家也写到了他们如何安居,如何就业,开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确立新的生活定位和走向,开启新生活。这当中,国家扶贫资助的力度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国家要通过脱贫攻坚的大决战,充分发挥老百姓自身的潜能,不养懒人,这是很可贵的。

        作品虽然只写了一座村庄的消失,但我认为,一座村庄的消失,或许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作者写下了一部村庄的历史和地方志。对于赵家洼村来说,这是一部完整的村志村史,但是赵家洼这个村庄的消失,可能还具有寓言的意义,映射出中国最近40年的大变迁、大变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来自于农村,这部讲述一座村庄消失与重生的故事的纪实,势必引发读者沉思:我们今天的农村还好吗? 农村会不会消失? 那些能够寄托我们的乡愁的所在,中国大地上那些广大的农民,特别是种粮食的农民会不会消失? ……这些思考体现了作品思辨性的特点。

        口述实录,让农民自己说话,用农民自己的话说,也是顺民和克海写作的一大特色。书中人物都是用自己的话说,用当地的特色语言岢岚话说。譬如,“捉主意”,“一年到头闹个4万,刨掉害债,也剩不多”,“东刨一爪,西耧一耙”……众多地方性语言的适度运用都很生动,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第一手的,是农民自己的讲述,这种讲述很鲜活。作品通过这种口述实录式的书写,讲述了多姓杂居的村落是怎样形成的,每个姓氏家族是怎么来的,他们的迁移史发展史,具体而微地记录了一户户人家的家族史,并且把家谱和方志结合了起来。两位作者显然有着鲜明的写史意识和追求。如果说赵家洼是一棵树,那么,这一个个姓氏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杈,一个个农民就是枝杈上的一片片树叶;反过来说,如果赵家洼是中国这棵大树上的一片树叶,那么岢岚就是树上的一根枝杈,它们的治理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的国家是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走向小康的。因此,这也是脱贫和全面小康的记录,这是这种口述实录的独特价值。

        这部作品的价值显然已溢出文学。它具有史志的价值、文献的价值。它既是一部扶贫志,也是一部脱贫记,是一部全面小康记录。毫无疑问,赵家洼的脱贫过程被两位作家很好地记录了下来。其次,这也是一部村庄史,它探讨了中国最微小的行政区划单位村的发展变迁史。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也有人口迁移学、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的价值。两位作家花那么多时间,写了这样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种记录和书写令人肃然起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