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试图从宏观层面勾勒瘟疫与人类历史演进的通识读本,《大流行病》一书选取了鼠疫、天花、疟疾、霍乱、结核、流感和艾滋病等七种主要的大流行病,讲述了每种疾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如何导致了传染病的大流行。作者将科学的解释与历史文化分析巧妙结合,还论及当代的流行病,如新发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热以及禽流感等。
著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曾指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传染病一直都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传染病是微生物与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之一,也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大流行病的肆虐。它不仅严重地危及人类的生命,而且会导致人们的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经济和国际贸易。这次新冠肺炎的暴发再次证明,流行病不仅可以重塑人类的历史,同时,人类的行为也在影响着流行病的进程与转归。
回顾人类与微生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共同演化的历程,我们发现,自人类社会早期开始,瘟疫就是影响人类文化的关键因素。人类在狩猎和采集活动中,因食用动物或与动物接触而被感染,导致许多人兽共患病,如旋毛虫病、非洲睡眠病、兔热病、疟疾、血吸虫病以及钩端螺旋体病等;此外,还有一些是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肠道寄生虫、体虱、沙门氏菌及密螺旋体所致的雅司病和梅毒。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伴随古老文明中心的发展,天花、白喉、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迅速地在人类之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不仅危及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影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古希腊由盛转衰、古罗马帝国的瓦解与流行病的肆虐不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瘟疫抗争的历史。
196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传染病已经基本被消灭,剩下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免疫和抗生素得到控制,医学界转向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其他慢性退行性病变。然而,在20世纪末,人们惊讶地发现,传染病依然还在危害人类的健康,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尚未结束。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发病人数占病人总数的85%。传染病依然是公共卫生不发达地区的主要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的暴发,使人们再次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任何忽视传染病控制的观点都是十分有害的。
传染病的全球化蔓延以及检疫防疫的全球化进程并非一个新问题。随着人类的迁移、贸易和殖民活动,“微生物一体化”导致了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全球性扩散。为了应付大流行病的肆虐,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人们创建了许多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对大流行病的控制转向国际化行动。20世纪初建立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在控制流行病蔓延、加强国际疫情通报以及协助许多国家建立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抗结核病联盟等非政府组织也促进了国际卫生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成为处理当代全球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问题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它展开了一系列控制疾病的全球行动:如根除天花计划,根除疟疾计划,根除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计划,消灭麻风、麦地那龙线虫病计划等。1958年,第1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根除天花决议,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人类终于在1979年彻底地消灭了天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根除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计划也基本上获得了成功。
在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国家在应对传染病流行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如检疫、隔离、旅行限制和其他形式的社会管控。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疫苗、抗生素、化学药物等,能够有效地控制许多传染病,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一些传染病仍然具有破坏性。通过评估贫穷和疾病以及流行病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麦克米伦就全球各国政府必须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并积极合作预防未来任何传染病的流行提出了建议。
毫无疑问,在与瘟疫的较量中,人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新的致命传染病还会不时地出现,例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马尔堡病、裂谷热、SARS以及近年暴发的COVID-19等。面对传染病,我们要有“预防胜过治疗”的理念,要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总的来说,尽管我们依然会对突发的传染病产生恐慌,人类对于不断出现的传染病还有待深入认识,甚至不得不接受将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现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为我们应对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的精神,我们可以从容地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