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不安之街:财富的焦虑》
六月复工,回到久违的办公室,拿到四月底在苏州印厂下印的《不安之街:财富的焦虑》一书,心中无限感慨。在出版科、总编办和发行同事及设计师的远程协调之下,这本“薄荷实验”2022年上半年的重点书终于顺利面世了。
与以往田野调查多聚焦边缘群体不同,这本书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高净值人群,也就是所谓有钱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流行文化将有钱人描绘成充满物欲的和有权势的脸谱人,社交媒体热衷追捧和想象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但对这个社会群体如何自我审视、他们对于“内卷”的真实想法、他们的道德观念究竟为何的呈现却付之阙如。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的社会学家瑞秋·谢尔曼,克服重重困难,深入访谈了50位新纽约客,包括对冲基金金融家、公司律师、教授和艺术家以及全职太太等,呈现了他们对工作和生产力、育儿方式、慈善捐赠、婚姻不和等方面的想法,追问了他们对于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呈现了不一样的真实人生。在社会财富分配的连续光谱中,这些受访者对自己的定位出人意料。谢尔曼采取了一种冷静的方法,找出那些“从不断上升的经济不平等中受益”的人如何体验“他们自己的社会优势”,进而透彻地阐述了今天高收入者对财富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在过去30年中的转变。什么是必需的和非必需的? 为什么人们对财富感到内疚,不喜欢财富塑造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但通常却倾向于保留其所赚取和继承的大部分财富?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一些有利于某些群体的结构,但当我们是受益者时,也并不希望这些结构发生改变?对于理解这么多不协调的行为来说,这本书来得太及时了。
发现这本书的过程可谓是按图索骥。复审《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这本讲情感劳动的民族志书稿时,我在长长的注释中留意到两本很有意思的书,《不安之街》(Uneasy Street:The Anxieties of Affluence)与《心灵的整饰》(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遗憾的是后者当时已被一位教授推荐给另一家出版公司签下,前者因为作者就职于一所专业口碑很好但甚少参与综合排名的大学而无人问津。继续查阅资料,发现我们的另一位作者、美国经济社会学的元老维维安娜·泽利泽教授也盛赞过这位年轻学者,指出她对推进社会阶层理解的贡献,对于金钱的社会意义的更新,这些都为我们签下这本书提供了砝码。去年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读书汇开始预热这本书,在当下内卷焦虑被放大几倍的时候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目光,但这次我们不用参与竞价了还是很开心的。
寻找翻译人选时,曾经和我们合作过《音乐神童加工厂》的黄炎宁博士欣然应允参与,拥有翻译学和传播学的学科背景的他最终提供了一份颇受读者好评的译文。而这本书也见证了他从博士生变为高校“青椒”的过程,这样的青年学者的热情投入是我们整个“薄荷实验”书系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