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餐桌上的训诂》
《餐桌上的训诂》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用训诂学解读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一本书,它由三十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组成,围绕厨房里、餐桌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件小事物,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烹饪饮食文化,同时把博大精深的汉语训诂学问也介绍给大家。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小书”。说它小,是因为书不厚,只有两百页,讲的也是家家户户四季三餐最日常的事物,读起来不艰涩,既接地气又有趣味。但它却又“沉甸甸”的,因为它围绕餐桌谈论的是两门大学问,一是中华烹饪饮食文化,一是训诂学。
我国的烹饪饮食是门大学问。山珍海味各种食材、油盐酱醋各色调料、煎炒烹炸各式做法、锅碗瓢盆各样器具,琳琅满目,令人惊叹。饮食还与地理、气候、农业、商业、手工业甚至文学艺术等等人类生产、生活、物质、精神等各方面紧密相关,正如王宁老师所说:“烹饪饮食文化是有关人类文明史的大课题,值得细微的文笔去大书特书。”
训诂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和文字学、音韵学同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分支。面对浩若烟海的古代典籍,如果掌握了训诂学,就如同掌握了捷径和钥匙,可以越过语言的障碍,破译其文化密码。同时,日常我们司空见惯的语词,如果用训诂学的方法加以剖析,也能发掘出更深的含义。然而这门在古代受到大儒们重视的学问,现今却渐渐成了冷门绝学,很多人甚至不知“训诂”为何物。
《餐桌上的训诂》把烹饪饮食和训诂两门学问结合起来,一方面,以训诂学作为方法,来解析古代的烹饪饮食文化,带领读者探索一日三餐背后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用最具烟火气的烹饪饮食文化作为范例,使读者了解到训诂学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不接地气,它其实可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阅读这本小书,不仅能获得一些关于烹饪饮食文化的具体知识,例如“鸡”“鸭”“鹅”为何如此命名,“点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酒量好为什么叫“雅量”,“醍醐灌顶”的“醍醐”究竟是什么,等等,同时,也能掌握一些训诂学的基本知识。
作者王宁老师是当今训诂学的大家,她将博大的学问融进短小的文章里,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带读者领略烹饪饮食文化和传统训诂学的魅力。王老师特意请人绘制插画,又精挑细选了有代表性的古籍书影附上,还嘱咐我为文章中的生僻字添加注音,从书名到版式,更是反复探讨和打磨,目的只为让这本书更容易走近读者。她多次说:“让训诂学走出‘绝学’,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会继续努力。”《餐桌上的训诂》,正是承载着对训诂走出“绝学”的期盼而诞生的,希望这本“沉甸甸”的小书,能够带着训诂这门古老学问一起,走进人间烟火,走近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