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6月22日 星期三

    警惕“数字藏品”背后的“数字骗局”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6月22日   19 版)

        “发售即秒光”“买到即赚到”“二手交易可炒到近10万元”……近期,“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藏品被热捧。记者调查发现,其热炒的背后暗藏虚火,存在引发交易风险、非法炒币、知识产权侵权等隐患。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数字藏品的相关投诉超过1000条,涉及强制售出、不发货、提现无法到账等。(6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数字藏品,就是一些数字图片、视频、音乐、3D模型、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跟实物收藏品不同,数字藏品是一种虚拟的收藏品。比如今年3月3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正式发布,首批精选了《只此青绿》5张剧照和1幅书法题词,设计了6款纪念票,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据说这是演出行业首个数字藏品纪念票。而博物院开发的文创数字藏品则比较多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魅力。

        炒数字藏品让有的收藏者赚了钱。据报道,苏州大学生小白卡着时间抢购了一款限量数字藏品,不久转手以高价卖出去,他因此挣了4000元。然而,“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的老话也在他身上得以验证——在尝到赚了4000元的甜头后,他向朋友借了2万元,在支付宝挪用花呗2000元,又分期借了8000元,购买了多幅数字图片,妄想一夜暴富。结果,他等到的是价格狂跌不止,短短几天,几千甚至上万元购买的数字藏品跌到几百、几十元的起始价位。最初感觉是“坐地捡钱”,结果“亏到爆雷”,成了被市场无情收割的“韭菜”。

        要想不被数字藏品“暗算”,就需重收藏、轻增值,或曰重文化、轻投资,也即只重视数字藏品的私人收藏、把玩娱乐、艺术欣赏价值,避免偏离收藏本质。比如,购买文创数字藏品,应主要满足于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全方位欣赏文物,了解其承载的浩瀚历史与古老文化,而非倒卖炒作。即使要投资也要理性,更加关注数字藏品自身的独特价值,不盲目跟风炒作。像炒鞋一样,数字藏品炒作圈也不乏饥饿营销、“黄牛”囤积居奇等乱象。而数字藏品平台,是通过赚取转卖或提现时的手续费盈利,势必要拉更多人“入伙”,并不能与消费者“悲欢与共”。

        除了消费者保持清醒理智,相关部门也要填补监管空白。据报道,数字藏品作为新兴产业,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法律法规都处于空白。目前国内涉及到数字藏品的官方文件只有一些风险提示、倡议、公约等,法律效应并不是特别高。有专家建议,因数字藏品与传统出版发行物、限量纪念品等具有相似性,相关部门应制定发行管理办法,加强数字藏品版权保护,有效监管数字藏品发行,并设立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准入制度,对违规不良数字藏品发行进行监督下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保障消费者权益,防止价格虚高背离基本的价值规律。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