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6月22日 星期三

    国内首部全球史理论与方法论著

    王晓辉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6月22日   10 版)

        《全球史概论》,刘文明/主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78.00元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历经十余年筹划打磨,刘文明教授主著的国内首部全面介绍全球史的理论著作《全球史概论》近期出版。《全球史概论》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全球史的发展变迁,系统阐述了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对发展我国的全球史学科进行了深入思考,是目前为止国内学界有关全球史理论最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全球史于历史研究中的异军突起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交通、通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倏然加速,于是全球史首先在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发展起来。以威廉·麦克尼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倡导从全球或文明互动的角度审视西方和世界历史,他们的通史类作品如《西方的兴起》《全球通史》等也成为早期全球史的代表性著作。此后,菲利普·柯丁、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贡德·弗兰克、杰里·本特利、布鲁斯·马兹利什、彭慕兰、帕特里克·曼宁、大卫·阿米蒂奇、克里斯托弗·贝利、夏德明、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塞巴斯蒂安?康拉德等人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全球史的多元发展,而且实现了宏观背景与微观叙事的结合,并进行了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使全球史作为一个学科在欧美发展起来。

        西方的全球史作为一个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研究对象上主要聚焦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的历史现象,并对诸如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国际移民和离散社群、跨文化贸易、物种交流与生态变迁、帝国扩张与殖民等问题重点考察。在研究视角上,全球史主张从联系和整体的视野去考察历史,从而与传统纵向和内在的视角有所区分。在研究成果上,全球史既有宏观研究,更有大量中观、微观的考察和理论方法的阐释。

        我国的世界史有着自身的传统,老一辈历史学家雷海宗、周谷城、吴于廑等人就开始关注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角色地位的日渐凸显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密切,国内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探讨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吴于廑先生的整体史观及对世界历史上横向联系重要性的阐释。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耶稣会士东来、明清之际域外白银输入、丝绸之路、美洲农作物传播以及华侨华人史的探讨等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上述研究为当今全球史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西方的全球史成果作为一种“新潮”事物开始被译介到中国,早期影响最大者非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莫属。1988年,斯氏《全球通史》甫一引入国内,即引起国内历史学界广泛关注,其从月球看地球的主张给刚改革开放不久的国人以巨大冲击,该书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案头的参考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学界认为全球史就是从全球性观点写就的世界通史。进入21世纪后,随着眼界的开阔,国内学界对西方的全球史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意识到除了可以尝试用全球视角编纂世界通史外,全球史更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领域,并在中观和微观研究中大有可为。在此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主动加入到全球史的译介、讨论和探索中,全球史研究开始在中国初步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在刘新成教授的推动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球史研究中心,并组建了一支涵盖世界史、中国史、史学理论等不同专业学者在内的全球史研究团队。研究中心的成员一方面译介西方有影响的全球史论著和从事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全球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刘文明教授自2007年起为全球史研究生讲授《全球史理论与方法》课程,这便是《全球史概论》一书的缘起和由来。

        目前,国内学界对全球史的价值已基本形成共识,全球史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下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也基本确立。然而,在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上,我国学界近年来围绕“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跨文化互动的内涵、全球史与民族叙事的关系、全球史理论运用于中国史研究等问题也有热烈讨论,但至今仍缺乏一部全面、系统的全球史理论著作。因此,《全球史概论》一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全球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学者对全球史相关理论问题的看法难免与西方学者有所差异,我国的全球史学科建设也必然不同于西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学科必须有我国学者对全球史发展路径、研究领域、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整体认知和系统反思为支撑。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史概论》一书对全球史兴起发展变迁的全面梳理,对“什么是全球史”从历史书写视角的理性界定,对全球史研究不同流派和路径的系统阐述,以及对当前全球史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趋势展望,不仅为我们梳理了全球史研究不同实践的清晰脉络,而且有助于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理论体系。

        在对全球史的认识上,《全球史概论》一书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全球史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史研究从最初探讨西方的兴起等宏大命题,逐渐走向了对全球化进程中流动和互动的人或事物的多样化研究。西方和我国的全球史研究也都基本经历了从理想的全球史到现实的全球史,从先验的全球史到经验的全球史的变迁。当前,微观化和多元化的探索已成为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刘文明教授对于“什么是全球史”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从更广阔的视角加以审视和考察,并注重关联、互动和比较,那么在这种理念和方法下研究和书写的历史就是全球史。不过,刘文明教授同时强调,全球史没有一种统一和固定的模式,可以由不同学者书写出不同的全球史。因此,“全球史是一种复数的历史”。

        在全球史研究路径和方法上,《全球史概论》一书认为全球史区别于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了历史研究的“空间转向”。全球史从历时性分析转向对共时性空间维度的强调,在拓宽研究视野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历史现象间的横向关联和互动,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因此,依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而构建合适的“社会空间”在全球史研究中至关重要。至于空间范围多大,则要依据具体研究主题来确定。由此,该书把关联(网络)、互动和比较作为全球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进行了阐述。借助于关联(网络)这一方法,全球史学者可以将微观个体与宏观结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衔接。跨文化互动是全球史的核心概念,互动的主体既可是和平、平等的,也可以是权力关系不对等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于比较方法,该书认为在比较中要力求避免以其中一方为坐标,而需采用交互比较的方法。

        关于全球史的研究领域,《全球史概论》一书在第八至第十章着重介绍了目前全球史研究中几个活跃的分支领域,分别为新帝国史、新海洋史、生态环境全球史和大历史/小大历史,同时也探讨了相关研究方法。这些领域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部分内容也充分体现出该书的前沿性。

        需要提及的是,该书的撰写分工也体现和保证了研究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徐善伟教授撰写了关于全球通史一章,夏继果教授撰写了新海洋史部分,孙岳教授撰写了大历史与小大历史一章,魏孝稷负责比较世界史和交互比较史一章,邢科撰写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世界史沿革部分,都是充分发挥了作者各自的特长。

        刘文明教授在前言中虽谦逊地将该书称为“一本全面介绍全球史的入门著作”和“适合学生的教材”,但在笔者看来,该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全球史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对教学的兼顾却完全无损其学术性和前沿性,并可谓我国全球史研究走向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也必将对推动我国的全球史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