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静待艺术之花绽放

    金懿诺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6月08日   10 版)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王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第一版,54.00元

        近日,我有幸拜读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新教授的新作《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可谓又惊又喜。我与王教授是学友,相识也有十余年了,他从事艺术史论与视觉文化研究多年。当学者爸爸、爱女与古诗、艺术相遇,便诞生了这样一本集学者视野、父爱之心,为孩子、为亲子家庭美育特别撰写的儿童美育启蒙佳作。

        本书在融会贯通中外艺术史后,从感觉、情感、思考维度、创作方式等方面整合,跨时间、跨地区、多维度进行综合,将中外艺术史的精品力作与古诗名篇佳作精选、杂糅,融文人骚客的趣事佳话于美术作品的解读之中,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娓娓道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对“美学历程”进行梳理,寓美于诗,寓美于画,同时兼顾了对中外画家和诗人生平、轶事的观照;书的后半部分则是建立在诗画融通理念之上,对艺术创作方式的思考与实践,涵盖了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人文等领域。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是作者饱含父爱写给幼女的艺术启蒙读本,同时也适合每一位热爱艺术且希望引领孩子走近艺术的家长们。全书以“全人教育”的美育理念为背景,让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由感觉、情感与思致(知性、情感、意志)交织的人文情怀中。记得我儿时念过一首名为《画》的五言猜谜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自然已在诗的名字里揭晓了。这首诗以诗拟画,同理,在我们读画时是否也可以试着用诗歌去辅助解读呢? 作者提出了“诗画通融”的理念。在作者看来,诗画融通中的形式美规律主要有框架律、重复律、对比律、和谐律、婉转律。那么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孩子感同身受呢? 书中描绘的一个亲子美育场景让我很受启发:父亲在教《夜雨寄北》时,并没有简单诵读、讲解,抑或找相关的图片复原诗歌创作的意境,而是别出心裁地把这首诗的每个字都化身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剪纸,让女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亲子诵读诗歌的同时让孩子把文字蝴蝶或隐或现,高低错落地排列、拼贴在连绵的群山之间,将中国诗词歌赋独有的韵律与中国传统绘画中长卷的峰回路转融为一体。这位学者爸爸从美育出发设计的亲子游戏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一次亲子共读的美好体验,同时使孩子获得了诗画通融最直观的视觉经验。

        美育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绘画技能的训练,关键是培养一双能读懂美的眼睛。人们通常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自然而然地会结合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创作技法(构图、色彩、图示等)以及作者的生平、创作意图等等来综合评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更多地是直接从画面传达出的情感接受一幅画。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时,就开始出现了对人内心情感的观照,反映在对之前程式化的形象塑造的突破上。比如挪威著名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画面上有一个类似受到惊吓的幽灵般的人在火红天空下尖叫。这幅作品给人以一种恐慌感、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窒息感和压迫感。据蒙克在日记中描述,这是1883年8月印尼的克拉克托火山爆发产生的烟尘效应延伸在了第二年2月中旬的挪威天空里。蒙克和朋友在外散步时看到了这血红色的天空。他觉得非常累,“害怕而颤抖——我感觉到一声巨大无尽的尖叫穿越天空”。在孩子的视觉记忆中,除了图形、色彩,情感是不可或缺的。排除了情感之后的作品是空洞、矫揉造作的,炫技的作品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如何护持、疏导、丰富孩子的美好情感,正是儿童美育最应该注目的事情。”也许有些情感是儿童在他们这个年纪无法体验到的,但是并不妨碍美育用画、用诗歌提前在他们的心田埋下一颗种子,在之后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发芽,静静地等待艺术之花的绽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