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国俄苏哲学研究资深学者孙慕天教授主编,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长松教授执行主编的《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历时五年(2017—2022年),现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套丛书由《歧路中的探求》《迷思后的清醒》《历史语境视野下的俄苏与西方科学哲学比较研究》和《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的转向》四本著作组成。这四本著作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阶段性或最终成果,代表了目前国内俄罗斯(苏联)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孙慕天教授生前为该套丛书定下的写作基调就是从苏联解体之初研究者思想的混乱和迷思到苏联解体30年后开始走向理性和清醒。从“迷思”走向“清醒”的涵义是双重的:一是说,作为历史客体的当事者,苏联的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官方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压制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守自己认定的信念,通过独立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辩证方法论为指导,在哲学和科学上做出了骄人的成就,而且对走过的历史道路、各种理论争论和学术事件做出公正的评价;二是说作为认识主体的研究者,无论是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家(包括经历过苏联时代的老一代人和解体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西方的俄苏科技哲学研究者,还是我国的俄苏科技哲学研究者(包括四位著作者),在今天的历史新时期,终于拨开了长期笼罩着苏联科技哲学的迷雾,可以透视其中真相,应当也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得失了。
龚育之的《历史的足迹》(1989年)、孙慕天的《跋涉的理性》(2006年)与万长松的《歧路中的探求》(2017年)并称俄苏科技哲学研究“三部曲”。《历史的足迹》主要是总结20世纪上半叶苏联在科学和哲学关系方面、斯大林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跋涉的理性》把注意力聚焦于苏联反主流派、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改革派科学哲学家的理论突破;《歧路中的探求》则是对世纪之交新俄罗斯科技哲学发展线索的梳理重构,着重分析了从马克思主义一元论到多元论、从科学的逻辑-认识论到社会-文化论、从技术中心论到人中心论的研究范式的转换过程。作为《跋涉的理性》的姊妹篇,孙慕天的新作《迷思后的清醒》深刻分析了俄苏科技哲学的首要问题——自然本体论和最为鲜明的两个导向——本体论主义和认识论主义,不仅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苏联科学家的启发意义,而且论述了苏联科学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发展。如果说前者侧重于纵向的史述,后者则侧重于横向的史论。孙玉忠的《历史语境视野下的俄苏与西方科学哲学比较研究》则另辟蹊径,开展了俄苏与西方比较科学哲学研究,通过两两相较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优势,在对各自发展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俄苏科学哲学独特的发展道路,总结其思想资源,为推进中国科学哲学的本土化发展寻求参考系。白夜昕的《俄罗斯当代技术哲学的转向》聚焦技术哲学研究,重点梳理了当代俄罗斯技术哲学在指导思想、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发生转向的主要表现,揭示了转向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为推进中国技术哲学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另一参考系。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关于俄苏科技哲学的研究已经完成了角色转换,新一代俄苏科技哲学的研究者正在成长起来,《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俄苏科技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俄文字之交是当代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科技文化的交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新一代俄苏科技哲学研究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能指望短时期内这一文库会引起多大关注,也不应责怪人们对俄苏科技哲学的冷落,对这一领域的误解由来已久,苏联解体30多年来,这一学科的边缘化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然而,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这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中,毕竟结出了而且还在继续结出累累硕果。无论久暂,正确认识俄苏科技哲学真正价值的日子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