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从硝烟中走来——伟大军事家朱德》。该书作者庹平是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工作多年,后转业进入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潜心研究朱德二十余载,成果甚丰,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朱德研究专家。
一、客观地展示了朱德是中共早期难得的军事将才
朱德青年时原是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毕业后,他便参加了革命军事斗争。他跟随蔡锷响应辛亥革命,参加云南昆明起义和入川援助四川义军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蔡锷赞扬朱德“指挥有方,战功卓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并晋升他为少校。他奉命指挥部队在临安、蒙自等地与法帝国主义支持的武装土匪战斗了两年,最终平息匪患。他跟随蔡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担任支队长职务指挥作战,屡立战功,被蔡锷提升为少将。在纳溪战役中,朱德指挥所部6000人与10万敌军作战,巧妙地运用游击战和阵地战,以少胜多,最终将敌军击垮。朱德已然是闻名遐迩的滇军名将。
朱德从戎不忘读书,在驻防泸州的几年时间里,先后购置1500本清代典籍文献,精心研读,并写下大量心得批语,其中不少关乎用兵打仗。他认为,出师作战必须是正义之战,“成大事者起兵以义”;作战部队必须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政教兵并行,成事”;作战指挥者必须胸怀韬略,“主将无谋,败必矣”;作战官兵必须勇敢,“敢战者成功,不敢战者不成功”;作战部队必须团结协调,“不协战,兵多无用,故败”。(同上书,第37、38页)此时的朱德,已因富有文韬武略引起关注,以至后来当他决定去欧洲寻找救国道路时,四川军阀刘湘曾邀请他担任师长,孙中山曾出资10万元委以重新整编滇军的重任。但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朱德婉拒了这些待遇优厚的邀请。
朱德千里迢迢来到德国,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作为当时中共党内唯一的军事将才,在这里系统地研究了西方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后来,他根据党组织安排进入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研究城市巷战和游击战术,从而使自己的战术思维得到升华,初步形成了游击战思想。当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打仗时,他答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
由上可见,朱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难得的军事将才,这也是他后来能够被党倚重,逐渐成为伟大军事家的厚实基础。
二、朱德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
朱德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本是众所周知。然而,近年来媒体上有一种声音,称南昌起义时朱德不是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其地位并不重要,兵力也少,担负的任务也简单;南昌起义时和起义后一段时间内,朱德的作用有限。对此言论,该书以丰富史料进行了辨析。
是朱德为南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朱德根据党的指示,利用自己同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及其所属滇军将领的关系,在南昌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参议、南昌军官教育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等职,保护和推动了南昌的工农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选择在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造了条件。
是朱德在南昌起义前夕做了诸多决定起义成败的工作。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朱德通过秘密方式了解敌军动态和人员、武器装备以及城防部署、火力配备等情况,并画了一张详细的敌军布防图。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听了朱德的汇报,看了敌军布防图后,满意地对朱德说:“你的心血并没有白费,你为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你谈到的这些情况,为制定起义作战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根据。”(赵镕:《跟随朱德同志从南昌到井冈山》,《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1期)南昌起义的作战计划就是按照朱德提供的情报制定的。起义打响前,朱德宴请驻南昌敌军第3军两个团的中高层军官,拖住、麻痹这批指挥者,以保证起义顺利进行。当起义消息因人告密泄漏后,是朱德及时发现并告诉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于是决定起义提前2小时,使起义抢占先机而得以成功。
是在朱德的直接教育和影响下,南昌军官教育团尚未毕业的第3营和南昌市公安局全体官警,都参加了南昌起义。第3营在起义成功后成为新编成的第9军基本部队。南昌市公安局的全体官警,在起义成功后接受整编参加了起义军。
周恩来熟悉朱德对南昌起义的历史功勋,在新中国成立后曾肯定地说,“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应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五人”,明确朱德位列第四。(贾若瑜:《在军博经历的政治风云》,《世纪》2007年第2期)
三、朱德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朱德立志“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一生谱写了许多光辉篇章。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失败后,他率领起义军余部在转战途中,对部队进行“赣南三整”,将部队训练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钢铁队伍。他领导的湘南起义,为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建设、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他先与毛泽东共同指挥中央红军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战役,再与周恩来共同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战役,“横扫千军如卷席”,把敌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使蒋介石连遭四次惨败。长征途中,他在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发狠话,严厉批评“左”倾错误路线,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他在土城战斗危急时刻亲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沉着指挥,化险为夷。他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了坚决斗争(毛泽东评价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有力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维护了遵义会议后形成的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在全国抗战开始前的1937年5月2日,朱德即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的科学判断。在全国抗战开始后,他深入华北抗日前线近3年,指挥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战场,与日伪军进行了1万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10多万,争取伪军反正10多万,战绩辉煌。随后,朱德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回延安,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的抗日斗争,直至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朱德参与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方针,向党中央提出要积极向东北发展、应组织40万到60万军队到东北对抗国民党军的重要建议,得到党中央重视和采纳。解放战争时期,他指导晋察冀野战军打大歼灭战、打大城市攻坚战,迅速扭转了晋察冀不利战局。他主抓军工生产,打造了强大的军工部队,为战争胜利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到了战略决战阶段,朱德继续协助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协助毛泽东主席治国理政,为打赢现代化战争未雨绸缪。他提出“要根据我们的假想敌人帝国主义来建设我们的部队”,要做到“所有大炮、飞机都能自己造,要用之无穷”,要努力发展尖端武器,要研制原子弹和导弹,要“建立现代化的后方勤务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传》(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第731、759、762页)朱德的这些重要思考和主张,有力推动了国防现代化进程。
四、开拓朱德研究的新领域
本书站在学术前沿,开拓朱德研究的新领域。在革命战争时期,炮兵建设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朱德在炮兵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学界在这个方面少见或几乎没有专题研究成果。该书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1945年8月1日,朱德在人民军队第一所炮兵学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阐述组建我军炮兵学校的重大意义,要求全校同志把学校办好,并号召“模范战士上炮来”,干一辈子炮兵,为人民炮兵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丁本淳:《朱总司令对炮兵的亲切关怀》,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炮兵 · 回忆史料》,解放军出 版社1998年版,第89页)朱德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建议增加部队迫击炮编制,多生产炮弹,既应付当前之敌,也为将来以迫击炮作基础,转到各个部队组成炮兵队伍作准备。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朱德提出反攻时机已经来临,要准备90个团,每个团要有1个炮兵连,以便解决敌人的堡垒。毛泽东高度重视朱德的这个建议,并作出批示:“照总司令的意见办。”(同上书,第89页)根据朱德的建议,我军炮兵部队在很短时间内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一支重要的火力突击力量,大大增强了我军战斗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尔后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的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从硝烟中走来——伟大军事家朱德》这部书提供了新知,有独到的见解,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加之语言生动,文字活泼,可读性强,是值得学界关注的朱德研究新作,也是一部很好的大众读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