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在中国受众甚广,译介进来的著作也浩如烟海。尽管如此,对于荣格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提纲挈领的著作其实屈指可数,而荣格本人的著作又晦涩难懂,于是就有了很多批发式的应用。荣格的心理类型是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容易被庸俗化地滥用的,随处可见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就是典范。做题当然可以测出一个大概,但是也只是当时当地的大概结果。一切都追求量化的时代,人竟然可以相信选择题打几个勾就能从此全面认识自己,然后真的就固着在这个认同中,反而是耽误了自身的发展。讽刺的是,荣格的心理类型又是对于学习荣格心理学的人来说,最难的几个知识点之一,而号称从事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很多人可能压根搞不清楚荣格所说的“类型”究竟是什么。
传统四功能说
简要地来说,意识功能由“内倾/外倾”两种倾向以及“思考、情感、直觉、感觉”四种功能排列组合而成,一共有八种可能。两种倾向里,“外倾”指的是力比多习惯性地流向客体,而“内倾”则恰好相反,会觉得客体极具压迫,所以力比多会流转回自身。“思考”和“情感”是两种理性功能,“思考”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什么,而“情感”则对于一个东西的价值有所判断。在荣格心理学的传播中的一个常见错误是混同“情感”与“情绪”,“情感”功能包含了细腻的价值尺度,可以伴随复杂情绪,也可以非常冷酷。荣格认为“直觉”和“感觉”是两种非理性功能,其中“直觉”是对于潜能的总体把握,而“感觉”则是对于现实具体之存在的记录。分析一个人的四功能之时,我们只讨论“思考、情感、直觉、感觉”是如何分别匹配“内倾”或“外倾”的,不会全部涉及八种。
按照荣格的弟子以及同事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的研究,优势功能代表一个人最习惯的功能,也就是可以通过询问与讨论这个人从幼年时期做的最顺手的事来确定优势功能。例如有的人从小性格沉静、热爱阅读与思考,关心抽象而不接地气的问题,有些忽略实际的事实,而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探索自己在对于某事某物的理念上是否出现错漏偏差,而不是首先核对实际细节,那么此人优势功能多半是内倾思考。优势功能相对应的则是一个人的劣势功能,比如优势功能是内倾思考的人,劣势功能就是外倾情感了,这种人往往很难判断谁对他/她来说是有价值的。
劣势功能往往是最令人受苦的功能,问及来访者的痛点比较容易让我们意识到他/她的劣势功能,劣势功能可能原始、强烈,但又是局部而孤立的。因为劣势功能是一个人最不习惯使用的功能,所以发展缓慢、社会适应性不良,而且就像我们常识中所知的,戳一个人的痛点会看到这个人最敏感、易怒和蛮横的一面。
余下两个是辅助功能,优势功能是内倾思考的人辅助功能可能是外倾直觉与内倾感官,也可能是外倾感官与内倾直觉,但究竟谁是第三功能,谁是第四功能,则需要结合来访者自身的功能发展情况而定。四种功能构成了一个曼荼罗,但是如果优势功能过强而劣势功能过于弱,这个生命的曼荼罗便无法运转。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告诫我们,无意识的运作是幽微而且蜿蜒的,直接去发展劣势功能几乎不可能,这种傲慢会让人吃苦头,要么会导致劣势功能被优势功能所奴役,要么会导致优势功能被连根拔起,主体沉没在劣势功能的无意识海洋中。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发展两种辅助功能来最终让劣势功能出场整合之前的优势功能和两种辅助功能。
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非常仔细地研究了八种优势功能所对应的劣势功能,因为劣势功能对于人的自性化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劣势功能就是阴影,是人性之中恶的藏匿之处,又是人性荒唐、幼稚、品味差劲的原因。但问题是,我们在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自己的分析中经常看到她谈论劣势功能时会混用“内倾/外倾”以及“思考、情感、直觉、感觉”,比如在谈到一个舞会的例子时,她会说内倾的人做梦让他必须去参加舞会,而外倾的人梦见他不可以去参加舞会,因为无意识敦促他们自我发展。然而,按照发展辅助功能的观点,这个例子或许又太直接了,我们需要确定究竟这个人的“内倾”匹配的是“思考、情感、直觉、感觉”之中的哪一种,才能去理解梦的含义。
以及,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提到过,“思考、情感、直觉、感觉”同一种功能的不同倾向是最难沟通的,她认为自己是外倾思考型,她最难理解的是内倾思考型的朋友。我们很自然会疑惑,那么如果内倾思考这个功能压根不在我们讨论功能的曼荼罗之中,那岂不是存在于更广袤的阴影之中么? 或许,除了常规的四功能之外,还需要讨论四功能的各自“劣势”功能,也就是说当我们去用心理类型学来理解一个人的时候,需要从完整的八种功能的角度去考虑,否则仍旧只能看到一半。
新的八功能说
在近年出版的《荣格心理学手册》([英]雷诺斯·K.帕帕多普洛斯编,周党伟、赵艺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书中,约翰·毕比博士撰写的“心理类型”一章最具有创造性的就是在“创新、批判和发展”的部分展示了携带八种意识功能的原型情结排列图,其中不仅包含常见的四功能——优势功能、劣势功能以及两个辅助功能——更是将这四种功能做了一个镜像的翻转,并且为这八种功能做出了原型层面的命名,这对于梦的分析有时候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例如一个人如果优势功能(也被称作第一功能)是内倾思考,简单说来就是那种习惯性专注自身理念而不是客观事实的人,那么此人的“英雄/女英雄”形象则表征这一功能。辅助功能中的第二功能在“内倾/外倾”方面与优势功能相反,所以内倾思考优势的人第二功能可以是外倾直觉或者是外倾感觉,在梦里往往由同性别的老年人来表征,尤其可能联系到这个人的父亲或者母亲情结。第三功能则是由男童/女童表征,因为第二功能总是比第三功能发展得更好,在原型情结方面第二功能就由更为稳定的同性年长者表征,而第三功能由不稳定的同性儿童表征,此处涉及到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所研究的永恒少年与永恒少女的问题。
第四功能在约翰·毕比的分析中被归于了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也就是男人心中的“女性”元素,与女人心中的“男性”元素,一般而言阿尼玛代表情感与爱欲,而阿尼姆斯代表理智与逻辑。这是约翰·毕比决定性的一步,将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替换阴影,作为第四功能。中译本在这个细节上有翻译的错误,中译本将约翰·毕比的第四功能归于阴影而不是阿尼玛、阿尼姆斯,或许是无意识赞同传统四功能说的表达。
约翰·毕比对于阴影的处理则更为细密,他为主人格推演了一个阴影人格,阴影人格同样拥有四功能,而这四功能分别是主人格四功能的阴影。我们仍旧以内倾思考为优势功能,那么第五功能也就是“英雄/女英雄”的阴影,也就是外倾思考,书中没有展开,但是这一阴影多半具有原型膨胀的意味,也就是如果一个人过于认同优势功能,过于认同“英雄/女英雄”这一原型,会出现刚愎自用、自我中心的可能。第六功能和第七功能分别对应第二功能和第三功能,也就分别是“同性长者”与“同性儿童”的阴影,在这里被归结于“长老/女巫”与“小丑/捣蛋鬼”的原型。
第八功能则是“阿尼玛/阿尼姆斯”的阴影,也就是一个人的“恶魔”人格。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约翰·毕比分化了阴影中的不同负面形象,自负(“英雄/女英雄”的阴影),上位者的邪恶(“长老/女巫”),玩世不恭、不负责任(“小丑/捣蛋鬼”),最纯粹的恶(“恶魔”)。例如一个内倾思考的人的最深的阴影与恶不是外倾情感,而是内倾情感。
八功能说的意义与局限
我们可以用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最喜欢的例子来看八功能说与传统四功能说的区别,一个大学教授疯狂地爱上追浪浮花,宁可为她做马戏团的小丑,就是外倾情感品味差劲却又原始强烈的体现。但是按照约翰·毕比的推演,这个为爱欲冲昏头脑的可怜人的外倾情感恰好就是他所追求的马戏团团花(阿尼玛)的体现,但他的内倾思考功能不是被阿尼玛击垮的,马戏团团花(阿尼玛)的阴影可能才是摧毁他优势功能的最根本的原因。
主人格与阴影人格的对照使得分析必然“有处可去”,然而问题在于分析中常有模糊而游移的情况,八功能强行分化了主人格功能中负面的部分,将其归结到阴影人格,有些过于理智化和教条主义。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喜欢强调分析的张弛有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分析时分析家内心确立了一个比较实在的阴影人格结构,可能不利于分析的灵活性。阴影与恶之所以难以认识、难以克服,恰恰因为其晦暗幽深,而结构化阴影就已经是将阴影带入意识的行为了,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于阴影原型的轻视与幼稚,轻视斗争的对象的结果总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惨痛的,或许这是她在论述之中保持着含混性的原因。
尽管如此,八功能说的结构在理论上是更自洽的,主人格与阴影人格作为阳光下的曼荼罗与幽冥中的曼荼罗构成了完整的人格图景。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分析师会落入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功能的缠斗之中,那么心理类型学的优势就无法凸显。同时,分析同样需要凭借“思考、情感、直觉、感觉”四功能,而心理类型学本身多数是思考功能的产物,也是建立在荣格本人是内倾思考型的基础之上的产物。分析家借用这一工具来辅助分析之时,需要格外谨慎与谦卑,或许比往常更多地检验外在事实,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