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遍了贵州17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熟悉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这就是我的优势。
如何在书写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诸多作品中独辟蹊径,如何生动地反映精准扶贫带给山乡的巨大变化,讲出富有特色而丰富饱满的“中国故事”,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通过《江山如此多娇》交出了无可替代的答卷。作品以历史的视角对乌蒙山区、武陵山区进行描述,穿插个人记忆,佐证史料,并在贵州各贫困地区进行漫游式的观察、记录和思考,用文学记录着我们正在经历的变革,讲述了脱贫攻坚的“贵州故事”。
“为创作这部作品,我走到了脱贫攻坚一线,走进了村村寨寨,目睹了精准扶贫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变,感受到脱贫攻坚这项工程的伟大。”欧阳黔森说。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评价,《江山如此多娇》全景式反映贵州脱贫攻坚的历程,堪称一部脱贫志,由此可观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风貌和景象。
中 华读书报:《江山如此多娇》大气从容,您在作品架构上是怎么考虑的? 创作中您把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充分调动起来,整部作品非常生动接地气,您在写作中有怎样的追求?
欧阳黔森:以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为主线,串结起各种现场的事象与人物,连缀起历史的过往与相关的资讯,总体上是以叙述为主,因此素材的典型与扼要、文字的准确与精到,是我必须追求的。《江山如此多娇》分五个章节,标题都是从自然景物与景象着眼,与表述的内容十分贴合。
我觉得用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的评价 更 能 诠释 这 个问题。陈晓明认为,《江山如此多娇》特点鲜明,作者各方面表达得非常充沛,通过反映现实性和当 下性来建立起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他用几个“大”概括了这部作品:首先,“脱贫攻坚”是个大题。作者通过书写贵州几个典型的村庄,从小处落墨反映这个时代的大题,这是国画的画法。作者对于大主题的把握非常好,大题小作,做得非常精致、精细,每一个村庄里里外外、从上到下都写得非常透彻。第二,这部作品大道至简,写得非常平易平实。每一个村庄各有特色,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作者用脚步去丈量、用脚印去刻写,所以能把这些道理刻写在贵州的千山万水、刻写在那些艰难的盘山小道、刻写在老百姓的家门前、场地上。第三,大局有序。全文格局很大,写得错落有致、非常有序。有一个叙述者的声音始终在场,这个声音能融入人民的心声。第四,大情显实。我们党对人民的关心,这种大情怀落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实处。
中华读书报:作品中几次用到“震撼”,能否具体谈谈您在创作脱贫攻坚作品过程中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欧阳黔森:是的,“震撼”这个词,作为作家来说,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因为,有些眼睛看见的震撼,是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仅仅使用“震撼”这个词来讲述,这是一个作家欠“功夫”的表现。如果作家的描写,能触动人的心灵,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一定不是落在纸上的那两个字——震撼,而是你的讲述能否 一唱三叹。在我走村过寨的采访中,坚持一条这样的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素材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决不引用。体会最深的是与老百姓促膝谈心,他们的表白是质朴的,质朴的表白却令人震撼,这些话语至今在我耳边回响。写这部作品之前,我的作品类别较多,有长中短篇小说,有诗歌、散文,有电影,有电视剧,这样的写作,只要你的知识背景足够支撑你的人生体验,那么你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而报告文学是非虚构作品,你必须眼见为实,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无处不在,这些故事绝非一个作家可以任意编撰的,你必须亲历现场,如实记录,无论你怎样编撰,都不如现场的故事精彩。
中华读书报:作为本土作家,您认为写这部作品有何优势?
欧阳黔森:我走遍了贵州17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在一年365天的日子里,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深入生活,熟悉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这就是我的优势。
中华读书报:这是一部 眼见为实、走出来的作品,也是一部满怀热情甚至激情的作品。地质队员的经历,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
欧阳黔森:踏遍青山,是一个地质队员的本职工作。我很庆幸在我的生命中有一段地质工作的岁月,可以这样说,年过半百的人,几乎都会开启回忆模式,而这样的模式,几乎都是在梦中,只要我做梦,梦见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爬山涉水,这样就注定了我的文学作品几乎有一半是与地质找矿有关。写作和拍摄电视剧是很辛苦的,为了抢进度,有时候连续一百多天,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曾有人问我,这么辛苦,你是怎么干下来的? 我说,地质队员都干过,还有什么干不了的?
中华读书报:您曾经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大奖,能否谈谈您对于主旋律作品的认识? 怎样才能把主旋律作品写得既好读又耐读,可否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经验?
欧阳黔森:只要是弘扬真善美的文艺作品,都是主旋律,主旋律作品最忌讳的是口号,直白,空洞,无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说,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让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根本所在。
中华读书报:从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能否谈谈您多年来创作风格的变化,对创作有无规划?
欧阳黔森: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文学作品的样式是多样化的,文学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屈原所秉承的“香草美人”,这是中华文学的优秀传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精神,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原则。在几千年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在历史的天空里闪耀着无数伟大的名字中,像屈原、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无不充满爱国主义、浪漫主义。中华文学传统从不缺失浪漫。我从小阅读经典,尤其喜欢洋溢着浪漫主义的作品。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具有主观性、重理想重感情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特征,绵延数千年,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于我而言,创作是没有止境的,既爱之,则持之以恒。创作就是这样,有时候规划还没完成,另一种创作的冲动说来就来,希望能写好这样的冲动,这样的冲动,最好的结果是感动,有了这样的感动,就能温暖人心,这就是文学创作的 高地。这样的标高,于一个作家而言,能否达到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是否持之以恒地向这个标高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