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5月18日 星期三

    两河文明的遗珍:亚述浮雕艺术

    郭静超 文/摄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5月18日   20 版)

        有翼神和圣树

        亚述士兵攻城的战斗场景

        在古代两河文明的遗珍之中,新亚述帝国的宫殿雕刻艺术可说是非常独特的,它用巨大的雪花石膏塑造出众多风格相近又富丽堂皇的画面,这在以往的两河艺术中从未有过。在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欧美博物馆中,人们可以见到意欲营造帝国宫殿氛围的浮雕展厅:门口有至少3米高的神兽——拉玛苏伫立两侧;超乎常人尺寸的有翼神守在圣树旁,进行着某种神秘的仪式;“战无不胜”的国王不是在击败敌人,令他们横尸遍野,就是在狩猎中百发百中,令群狮痛苦而亡……

        早在公元前3千纪初期,在今天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西岸,就出现了一座名叫亚述(Assur)的城市,到了公元前第2千纪时,亚述城作为亚述国家的第一座首都得以确立。亚述,既是首都名,也是国家保护神阿淑尔(Assur)的名字。当时,亚述是巴比伦和米坦尼王国的属国,直到公元前14世纪时,才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成为国土西至幼发拉底河一带的重要政治力量。公元前12世纪时,亚述国力衰退,尽管在前11世纪时有短暂复兴,但又遭到半游牧民族阿拉米人的入侵。

        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第二(公元前883年—前859年在位)引领亚述进入了新时期——新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末)。他之后,又出现了多位强悍的帝王,不断对外征战,到公元前7世纪中期,亚述达到鼎盛。当时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黎凡特、埃及北部、伊朗西部和土耳其南部。直至帝国末期的帝王阿淑尔巴尼帕在公元前627年去世,帝国势力开始不断减弱,最后于公元前612年—前609年,新亚述帝国被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所灭。

        新亚述帝国以其崇尚武力和登峰造极般野蛮残忍的军队而闻名。此外,亚述人也是建筑师、雕刻家,多个都城挖掘出来的巨大石雕提供了直观证据。

        新都城和它的守护神

        置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三楼古代近东艺术展区的亚述艺术展厅,让人仿佛穿越到新亚述帝国第一位帝王——阿淑尔纳西尔帕第二的宫殿之中。最高大醒目的莫过于镇守于门口的拉玛苏雕像,一件是人首有翼的公牛,一件是人首有翼的狮子,其区别可从不同的足部看出来。

        但在最初的宫殿遗址中,镇守门口的两件拉玛苏,要么同是公牛,要么同是狮子。这里的两件是来自原遗址相同宫殿区的不同大门。

        在亚述宫殿里,重要的大门都有拉玛苏雕像,它们集强大的力量于一身:拥有人的头部、鹰的翅膀、公牛或狮子的身体。拉玛苏的帽子上有角状装饰,这象征着他的神性,身上的带状装饰体现了他的权力,而给他插上翅膀,则意味着其超自然的神力。它是宫殿的守护神,意欲震慑妖魔,威慑来访者。

        特别的是,从正面看,拉玛苏雕像是一个圆雕,很立体,而从侧面看,拉玛苏又是一个浮雕,像幅画。所以,为了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观感,拉玛苏拥有五条腿。正面看,两腿矗立,有傲然挺立之威严,侧面看,四腿迈步,有向前行进之动感。

        亚述浮雕上,常有楔形文字的铭文,被称为“标准铭文”。阿淑尔纳西尔帕第二宫殿的“标准铭文”上,通常写有帝王的名号、祖先、功绩以及关于宫殿建造的内容。其所用语言为阿卡德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种闪米特语,用楔形文字书写。

        亚述城是亚述的第一座都城,尼尼微是另一座古老都城,自从公元前2千纪以来,它们都是亚述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到了阿淑尔纳西尔帕第二时,他又在尼姆鲁德(位于今伊拉克北部,古称卡拉赫kalhu)建造了新的都城。新都城占地5500亩,保护都城的泥砖城墙有36米厚、15米高,长达8000米。城内的西南角有一座卫城,其中有神庙、宫殿和政府办公场所。

        公元前879年,尽管工程还没有彻底完工,但阿淑尔纳西尔帕第二对建造成果很满意,于是举行了一场世界历史上规模少有的“暖屋派对”,以庆祝新都城的建立。根据1951年出土的一件石板账单记载,69574人受邀参加宴会。这场万人盛宴持续了10天。铭文上记载着:“各地来的兴高采烈的人们与卡拉赫的人民一起欢聚,在十天时间里,我赐予他们盛宴、美酒、淋浴和荣耀,然后又在和乐的气氛中将他们送回家园。”

        圣树谜题

        在阿淑尔纳西尔帕第二的宫殿内,浮雕都是连续排列的,而且最初上面有彩绘。其中,有翼神围绕圣树的画面反复出现。

        在欧美多个博物馆中,我们都能见到圣树主题的亚述浮雕。圣树外形奇特,顶端是棕榈叶,树干周围还有一圈环状物,上面也有棕榈叶。环状物上的叶子还通过一些线条与主干连接。有翼神守护在圣树两侧,右手拿着某种锥形物,左手提着小桶,照顾着圣树。

        有翼神要么是人首,要么是鹰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说明牌解释说,鹰首有翼神可能代表着阿普卡鲁(Apkallu)。阿普卡鲁是两河流域非常古老的半神生物,是七位苏美尔圣人,简称苏美尔七圣,据说是由沃土、魔法和淡水神恩基(Enki)创造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创建文明。最初他们从海洋中诞生,初始形象像鱼,下半身穿着鱼服,后来也出现鹰首形象。

        圣树是亚述国家昌盛的重要象征,可能与国家富足、农业丰收关系密切。但有关它的更多细节,则疑问重重:圣树是什么树? 它的完整含义是什么? 有翼神围绕着它,手中拿着的锥形球果和小桶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关于圣树的这些问题是亚述艺术史研究中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但因为目前没有发现相关文字来介绍圣树的属性和目的,因此其答案仍无定论。

        在1887年,有语言学家认为从泥板中找到了文本证据(但对其具体如何解读仍有争议),来支持圣树就是生命树的观点。

        随后,在印度工作的马耳他医生兼植物学家伊曼纽尔·博纳维亚(1829年—1908年)发表文章认为,亚述圣树就是抽象化的椰枣树。他认为:“在亚述时代,椰枣树很珍贵,代表着人民的重要食物。当一棵树变得对人们的生存如此重要且无所不在时,它迟早会成为宗教的象征物,成为圣树。”这一观点一被提出,就有大量追随者。其原因倒不是因为之前的观点被有力地否定,而是因为它脱离了《圣经》为导向的语境。

        1890年,这一观点被当时的人类学家进一步细化,认为围绕椰枣树的有翼神正在给树进行人工授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这样介绍:浮雕上有翼神正在用椰枣树雄株的花序给雌株进行人工授粉。那么圣树也就代表着椰枣树,授粉就代表着土地肥沃富饶。不过,这一观点也无法解释所有圣树上的细节。有关授粉的观点也受到挑战,原因是有翼神不仅以这样的姿态面对圣树,也以相同姿态面对国王。

        第三种观点认为圣树是人为构建出来的。其理由是——古已有之。从公元前3千纪开始,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将人造的树或树形竿立在神庙入口处,或将人造树并排放置在神庙正面。

        总之,由于缺乏文本证据,有关圣树的疑问和争论仍在继续,不过,有关圣树也不是毫无共识,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是:它与宗教有关;立于类似神庙等神圣的地方;有些可能指代具体的神;围绕圣树会有一些宗教仪式,比如祈祷、献祭等;它有神圣之力。

        浮雕风格变迁

        在阿淑尔那西尔帕第二的宫殿浮雕中,国王参与的各种仪式场景也比较多见,还刻画有王子、随从、保护神等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叙事性的场景,比如狩猎、战争、进贡等。

        根据目前挖掘出来的宫殿浮雕来看,阿淑尔那西尔帕第二之后,宫殿浮雕的主题和样貌逐渐发生变化。

        随后的一百多年,宫殿浮雕很少被发现,大部分的浮雕都来自石碑。到了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时期(公元前745年—前727年),宫殿浮雕与阿淑尔那西尔帕第二时的浮雕风格基本一致,圣树样式基本不变,只是周围环状的叶子形状变成了锥形松果和石榴;描绘战争的画面也延续以往风格,只是其中的标准铭文内容变成了连续记录的编年史,一块石板接着一块石板,长长地延展至整个房间。

        之后,萨尔贡第二(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在霍尔萨巴德(古称杜尔沙鲁金)建造了新的都城和宫殿,其中的浮雕也有礼仪和叙事场景,不过人物雕刻的尺寸更大,彰显了他的勃勃野心,同时,浮雕上增加了田地作为背景。

        之后,萨尔贡第二的后代辛纳赫里布(约前704年—前681年在位)和阿淑尔巴尼帕(约前668年—前627年在位),都将都城定在故都尼尼微,并在那里建造新的宏伟宫殿。尼尼微是新亚述帝国的重要都城,它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占地近700公顷,有50万居民,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

        这一时期的宫殿浮雕主题更多是在讲战争与权力的故事。浮雕细节更丰富,人物更多样复杂,展现的战争场景残酷得触目惊心,国王猎狮画面栩栩如生又血腥可怖。从表现风格上,更具自然风,比如从辛纳赫里布王宫浮雕开始,门口的拉玛苏雕像变成四条腿,这可能是为了产生更自然的效果而进行的创新。

        征战浮雕和艺术遗产

        位于尼尼微的“西南宫殿”是辛纳赫里布的王宫,他骄傲地称之为“无敌宫”。1847年—1851年,英国考古学家莱亚德在尼尼微发现了这座宫殿,其中的浮雕规模空前,加起来长达3011米,而且,王宫中装饰浮雕的房间多达70间左右。

        一件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浮雕记录着当时亚述士兵们攻打巨大城池的场景。士兵们分成几组,分别进攻设防的城池。中间一排跪射的弓箭手在向城垛射出成串的箭,有的弓箭手用高大的弧形盾牌作为掩护向攻城坡道前进,右侧远处的士兵手拿长矛、戴着头盔正爬上坡道。画面前景中,一些男子背着类似大板的东西,以修筑攻城坡道,而右侧弯腰的人似乎正在铺椰枣树叶,以方便坡道工程的展开。根据使用椰枣树叶的地区范围以及和其他相似浮雕的比对,专家认为这件浮雕可能描绘的是亚述攻打伊朗西南部埃兰王国的场景。

        辛纳赫里布王宫的浮雕还有不少创新之处,比如取消了浮雕中间带状的标准铭文,人物形态更加完整。画面继承了萨尔贡第二时的视角高、人物小、分布散的特点,且通常以水山为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景深。

        世界历史上,亚述军队的残忍是十分有名的。一些有关战争的浮雕上,常刻画着各种对待战俘的残忍画面:剥皮、刺穿示众、斩首、抛尸等。另外,战败方的平民都沦为奴隶,被迫迁徙,而敌方的士兵大多以各种残忍的方式被杀掉,城市的财富被洗劫……,这些都是亚述军事胜利后的惯用手段。

        但也因此,被新亚述帝国征服的地区反抗不断,对帝国恨之入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能在辛纳赫里布的王宫浮雕上,看到国王的面部被削掉了一块,很可能是后来尼尼微被烧毁时入侵军队所为。

        在帝国末期,最后一位伟大帝王阿淑尔巴尼帕还建造了规模巨大的猎狮浮雕,以展现国王保护人民的能力以及王者的荣耀和权威。然而,任何一个靠残酷征服进行统治的帝国都有其终结篇。公元前612年,首都尼尼微陷落并被彻底烧毁,随后帝国分崩离析,直至最后灭亡,原来辉煌的首都变成废墟,被人遗弃、遗忘。

        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和法国人对霍尔萨巴德、尼姆鲁德、库云吉克(即尼尼微)等地进行竞争性发掘,大量石雕、楔形文字泥板文书和象牙雕刻等被发现,新亚述帝国的昔日容貌得以重新示人。

        亚述浮雕在经历了千年的尘封后,很多被运往欧美的各大博物馆,尤其以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德国帕加蒙博物馆中藏品最为丰富,也有一些留在位于今日伊拉克的原址或博物馆中。不幸的是,2015年,位于尼姆鲁德和尼尼微的遗址,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所毁灭,其中包括四件辛纳赫里布王宫拉玛苏雕像,连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也被劫掠,大量文物流通于黑市之中。

        无论如何,亚述浮雕艺术仍给直面它的观者以视觉震撼——“浮雕展现了亚述人最伟大且原始的成就。事实上,亚述艺术史主要是浮雕雕刻的历史。”(亨利·弗兰克福特)这一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新巴比伦帝国和波斯帝国的雕刻艺术,也是世人了解亚述文明乃至整个两河文明不可逾越的一部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