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1890—1990)、陶行知(1891-1946)、卢作孚(1893—1952)、梁漱溟(1893—1988)等,都是我们该记住的大写的名字,他们配得上我们的高度敬意。他们所从事的平民教育运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
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学界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年谱和传略,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都有不少。就晏阳初而言,其文集、全集相继出版,几种《晏阳初传》《晏阳初画传》以及《晏阳初年谱长编》也陆续面市了。而苗勇先生说:“当时写晏阳初的书籍,大多注重史料的搜集、乡村运动的功绩,而忽略了对他本人的刻画,缺少活动细节的描写。史料有余而文学色彩不足。”所以,他创作了这部传记小说《晏阳初》。
这是一个地方干部对自己乡贤的致敬。其长处就是他所谓对晏阳初“本人的刻画”,“活动细节的描写”。这是不易的,传记文学必须贴着传主写,传主的书信、日记、自述和年谱是必须全面掌握的资料,交游网络的构架则需要仔细搜寻其相关人物的书信、日记、自述和年谱。晏阳初的中外交游极其广阔,无疑又加大了难度。
晏阳初出生在四川巴中,他在《九十自述》中说:“我一向以为,生于西历1893年10月26日。可是,今年家乡亲人来信,说我……生于1890年。”幼随父亲在塾馆读些传统的儒家经典,他记住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903年起,他到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学习了四年。1904年,他自发领受洗礼。毕业后去四川当时讲求西学的最高学府华美高等学校进修,他发现这里不重视道德教育,没有基督教精神,没毕业就离开了。这时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发生,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晏阳初回乡在一家中学教英文,然后去香港,在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读了三年政治,略知民主的理论”。1916年又去美国,在耶鲁大学修政治经济学。毕业后赴法从戎,在军中为旅法华工服务。他帮华工写家信,还教他们识字,为他们编写《华工周报》。后来一个华工悄悄地捐出了他三年的积蓄以支持晏阳初编写《华工周报》。这事让晏阳初深深地感动了,他说他本来是来教育华工,却被华工教育了,引导他发现一种新人。他立志说:“不做官,也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教育劳苦大众,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说是教育的革命,我要为这革命而出家,就是抛弃荣华富贵。劳苦大众所需要的,不是脑筋,而是机会,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他后来一再说:“‘三C’影响了我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这样,他第一次提出了“平民教育运动”。后来他解释说:“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符号是‘平’,它的含义代表的是和平与平等。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和平。”
1919年春,晏阳初回国后,到各地考察平民教育,并编写了《平民千字课》。1922年在长沙开展平民识字大实验,随后又到烟台推行。1923年推动成立了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会,自任总干 事。1924年在奉天讲授平民教育与千字课。张学良注意到,奉天的实验大大提高了奉军的素质,他提议在华北组织一大政党,通过平教运动,把华北的政、经、文教统一起来。晏阳初权衡再三,最终谢绝了,因为他要“保持平教运动独立性,不染指党派政治”。1929年,晏阳初举家前往定县,随后平民教育会机关全部由北京迁到定县,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一并迁入,就近参加乡村建设实验。1935年晏阳初主持平教总会年度会议,提出平教运动要经过四个阶段:(一)文字教育;(二)深入农村;(三)社会的改造;(四)学术与政治打成一片。不久,蒋介石电促晏阳初的乡村改造工作在四川推行。抗日战争时期,晏阳初加紧了他的工作,乡村改造运动在湖南、重庆等地大有燎原之势,为抗战输送了优秀人才。
1943年,中美英苏代表在华盛顿商谈战后重建及赈济等问题,宋子文电邀晏阳初等前往美国组织“战后问题中国研究小组”。是年,他与美国著名作家麦克沃伊合撰《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平 民 教 育 实用手 册》。1944年,他与赛珍珠等人商讨“帮助美国人认识中国人”计划。次年,赛珍珠发表《告语人民》,用与晏阳初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晏阳初25年来献身中国乡村建设的经历。晏阳初被旧金山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荣誉状称:“晏阳初是经东西方各权威人士公认的真正的哲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历史将以最高地位记载他对中国的贡献。”这段时间,他频繁活动,拜望马歇尔、杜鲁门等政要,谋求美国援助中国农村战后复兴。当然,他密切关注着中国局势,希望为和平尽一份力。他说:“中国的大灾大难是我们救国救难的良机。”
1949年以后,晏阳初走向拉美、非洲和东南亚。这个可敬的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到海外奉献自己,提出了“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1954年,菲律宾总统邀请晏阳初协助推行三年规划,使菲律宾成为亚洲乡村改造示范国家。1965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的乡村改造促进会先后成立。1967年,泰国乡村改造促进会成立……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晏阳初颁发“杜绝饥饿终身成就奖”,荣誉状称:“六十余年来,为杜绝第三世界饥饿和穷困根源,始终不渝地推广和开拓着一个持续而综合的计划。”同年,美国《读者文摘》发表文章,题目是“吉米·晏——为人类奋斗的战士”。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纽约逝世。
回顾晏阳初奉献的一生,从1919年算起,他三十年在中国多灾多难的大地上,做自己的实验;又四十年在贫愚弱私缠身的亚非拉第三世界,推行他的理想。
苗勇先生的作品,略似报告文学。没有充分展现晏阳初一生中经历的巨大坎坷,没有对晏阳初和陶行知、梁漱溟等人乡村建设思想的异同展开学术讨论,或许是其不足,但无论如何,这部作品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能让人们对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本书出版后,5个月7次印刷,已证明了其受欢迎。
我想引晏阳初的两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我们的工作是人的工作,通过乡村改造来实现人的改造,不是靠自动楼梯而是靠神圣的阶梯去推进。”
“人的改造就是人的潜力的开发。……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开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