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读《白发阿娥及其他》

    许金晶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5月11日   09 版)

        中国香港作家西西的作品,一直以平白记述中寄托丰富意象、日常生活叙事中展现时空万千著称,跟其他几部长篇小说作品不同,新近出版的这部《白发阿娥及其他》(译林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是西西难得的一部短篇小说合集,汇聚了其1980年以来创作的短篇小说精华。在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疫情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仍未消减的当下,读西西这部以衰老和沧桑感为意象的短篇集,自然能有很多不一样的体悟。

        《白发阿娥及其他》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的八个短篇创作于1980—2000年,均以西西母亲为原型的“白发阿娥”作为主人公展开记述,而这些短篇创作的二十年间,西西自己也从43岁成长为63岁。也就是说,西西的这一系列短篇创作,是以自己从中年到老年的成长体验,去富于同理心地关照母亲的老年生活境遇。这种基于自身深切生命体悟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有了不一样的人文温情与感染力。

        从内容上来说,西西之于“白发阿娥”的叙写,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维度。一是讲述阿娥因文化程度不高带来的种种生活错谬。阿娥把女佣玛莲娜跟京剧名角马连良联系起来,又把义工苏珊跟传统戏曲人物苏三相关联;而在遇到修女罗莎时,她也本能地联想起中国文化语境里的“罗刹”。这样一种谐音式的错谬感,并不是单纯营造一种小品式的喜剧效应,其背后传递的,还是香港平民在中西交汇、华洋杂处的环境里,对于自身文化与身份认同的一种错置感。而之于这些生活细节的把握,也体现出西西作为一位优秀作家的观察能力与文学敏感。

        西西之于“白发阿娥”叙写的第二个维度,是老无所依之下的种种无奈境遇。在《照相馆》里,西西讲述阿娥与垃圾房相邻,终日只能在无人光顾的照相馆里,通过窥视他人的影像照片,来照见自己的青春与家族记忆。如果说影像关联的是历史与记忆的话,那么阿娥相邻的垃圾房,则直接跟人至老年、无所依靠的境遇直接关联。这种老无所依的境遇,在《九纹龙》一文中、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冷漠里,在《梦见水蛇的白发阿娥》一文中,阿娥在家无比孤单、只能以赛马作为精神寄托的表达里,都反复得到呈现与强化;甚至就连“阿娥”的全名——“余阿娥”——一个“余”字所传递的心灵境遇,相信读者们也是不言自明。

        如果说前两个维度,展现的还是西西的日常生活叙事能力的话,那么西西之于“白发阿娥”的第三个叙写维度,则充分体现出这位香港作家的大历史关怀,即叙写时代跌宕对于普通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在《玫瑰阿娥的白发时代》中,阿娥回顾自己从内地到香港的生命历程,简单用了一句话来概括——“中间也不过是结婚生子、战乱迁徙和生离死别几件事”——这样的白描式记述,看似轻描淡写、不动声色,但是对20世纪中国历史有起码了解的读者,都会对这句话背后的丰富留白与沉痛图景,产生足够的想象。而《白发阿娥与皇帝》一文中,西西巧妙地将阿娥之于皇帝的记忆(小说中将阿娥的出生时间设定为1910年,当时还是清代宣统皇帝统治时期)与之于香港当年的宗主国——英国的皇帝记忆(指英国国王)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展现普通人所见证的20世纪历史的巨大变迁,另一方面也将宏大政治历史叙事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意义重构与消解、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达,跟西西在《哨鹿》《钦天监》等作品中,以置身历史场景之下的虚构叙事,传递平民化视角的政治与历史观的写作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跟上半部分的系列短篇小说相比,本书下半部分的作品,创作于从2000年直至当下的又一个二十年间,在这二十年里,西西从63岁成长至85岁。衰老带来的种种身体机能的衰退,西西都难以避免,正如她在本书序言里介绍的那样,由于放射治疗损伤了右手神经,下半部分的相当一批作品,是她用左手写出的。即便习惯的右手无法使用,还要坚持用左手继续书写,这样的一种创作态度,体现出西西对于写作超越生命本身的敬畏与虔诚。

        有意思的是,尽管年龄越发衰老、身体机能越发不济,西西的文学创作力,却反而越发呈现出更加勃发与先锋的状态,以至于下半部分的不少作品,可能都难以放到传统的“短篇小说”范畴里去界定——《新春运程记历》对中国传统黄历的戏仿,《鹫或羔羊》和《盒子》的寓言化超短故事叙事,《共时——电视篇》将中国传统笔记跟当代微博、朋友圈文体的融合等,都在文体形式上大胆创新的同时,传递出一位顶级作家之于生命、之于人类、之于世界的最新敏锐观察与思考。笔者个人最喜欢的,是《巨人岛》,一方面跟西西近期同步由译林社再版的长篇小说《飞毡》,同以“肥土镇”这一原创性文学意象展开,呈现出显著意义上的互文效应,另一方面小说讲述的肥人跟文明人、麻风病人跟正常人在岛上反复博弈互动的寓言故事,也可以直接跟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等经典作品里之于人类文明与世界走向的反思,形成直接的致敬与对话。西西这种愈老愈先锋、愈老愈圆熟的写作状态,让笔者想起北京人艺的戏剧艺术家林兆华先生,实在让人生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