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文化保护传承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5月11日   08 版)

        广州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强调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广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我们要注重在“活”字上下工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

        激活思想,增强行动自觉。“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它有着深厚的根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便是其最重要的基础。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任务,我们要充分认清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广阔外延、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认清其陶冶人情怀、培育人道德、浸润人心灵的重要作用,将“要我保护传承”转变为“我要保护传承”。要激发人们的思想自觉,在激活公众保护传承动力上下功夫,让公众愿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者。

        用活载体,做到与时俱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依靠的对象是广大民众,故而“人”是保护、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最为关键的要素。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与人民的生产生活高度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保护好、活起来、传下去。充分运用现代化、生活化的载体传播优秀文化,是实现优秀文化与人民生产生活融合的有效方式。要跟上时代脚步,借助“互联网”、应用“大数据”、运用“高科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人民群众随时随处都能汲取到文化的精髓、感知到文化的魅力、响应文化的引领。要支持、鼓励人民群众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公众号、短视频,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讲活故事,引领社会风尚。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是做好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也是其重要基础。由此,要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让公众能切身体会到、深刻感知到、灵活运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主动回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高度融合核心思想理念、优秀传统美德、地方人文精神等三大内容,在故事的时、度、效上下功夫,注重挖掘和讲好群众身边的故事、新近的故事。诸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也可用新时代的新语言将其进行阐释,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在文化多元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更“活”一点显得更加必要。唯有更活,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汇聚起人民更加强大的力量、更为深厚的自信,引领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复兴。

        广州市黄埔区 沈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