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文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近年来,专家学者致力于昆曲的整理与研究,佳作迭出,《中国昆山昆曲志》的出版是其中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昆山昆曲志》是第一部关于昆山昆曲的专门志典。昆曲虽然历史悠久,然而在封建时代乃属于“末技”,不受重视,地位不高,流行不广,造成记载稀少,资料阙如,要进行系统的爬梳整理,难度不小。现当代昆曲的发展虽成就显著,然仍属小众,难免曲高和寡,剧本散佚,资料分散,不少传承组织与艺人的真实情况需要采访调查,记录核实,编志者往往力有不逮,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且编撰昆曲志,实属创举,没有先例,没有参照,其编写过程之艰难,主编杨守松先生感同身受:“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每一次都会发现问题。”
杨守松先生大学毕业后即到昆山工作,对于第二故乡昆山感情深挚,早年以报告文学《昆山之路》驰名文坛,后来爱上昆曲,于昆山市巴城老街设立工作室,以传承弘扬昆曲文化为己任,策划演出,潜心钻研,出版《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著作,享誉一时。受邀担任本志书主编后,他深感责任重大,坚持不当挂名主编,主持确定体例、提纲,亲自撰稿、审稿,是名副其实的主编,这对于本书的编撰质量实是一个有力的保证。
此书编撰工作自2018年初启动后,一直按照计划紧锣密鼓推进,初稿形成后,多次研讨,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书稿交至出版社,编辑又做了大量资料核实、文字润饰等工作,终于定稿。2021年5月,本书编纂委员会主持召开《中国昆山昆曲志》终审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书稿展开讨论,在充分肯定此书的专业特色与创新精神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订建议,为本书的完善与顺利出版奠定了基础。
《中国昆山昆曲志》的编撰,立足于昆山与昆曲,其体例与传统志书相比较,既有继承、借鉴,又有创新、发展。全书首列图版,次大事记,其后共设创立、传承、人物、文献及附编五编,分门别类,图文并茂,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以约近五十万字的篇幅,详细记述昆山昆曲的历史与现实、人物与剧目、史料与活动、名词与术语等等,堪称有关昆山昆曲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大事记列举昆山昆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创立编详述昆曲在昆山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影响;传承编重点介绍昆曲组织的构成,演出团队以及现代昆曲在昆山的传承、普及情况;人物编主要介绍历代昆曲的代表性人物以及当今昆曲的主要传承人与新生代演员;文献编概要介绍昆曲主要剧目及演出团队的情况,收录有关昆曲的相关文献资料;附编记述昆曲堂名、曲社、演出行话、曲坛趣闻轶事等。编写中兼顾资料性与专业性、艺术性与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阅读性与欣赏性,体例严谨,文字简练,观点鲜明,通俗易懂。
志书的真谛在于客观、求实,本书的编写就采取了十分严谨、严肃、审慎的态度。如以前人们常称呼昆曲为“百戏之祖”,对于喜爱昆曲的人,特别是对于昆曲故乡的昆山人来说,已是约定俗成,无可厚非。本书编者通过对戏剧史的认真研究,细致分析,将这一说法修改为“百戏之师”,并在凡例中特别注明,无疑更为科学。
通过本书可以知晓昆曲的发生与演变历史。“创立编”分为孕育环境、创立过程、昆曲流播、滋育百戏、昆曲与百戏、历史遗存等章。其中“创立过程”则分传入正声、南戏影响、声艺融合、制定昆曲、搬上舞台、新型职业等节。广搜博采相关史料,参考当今研究成果,对于明清以来数百年昆曲的渊源与脉络梳理得较为清晰。
通过本书更可了解昆山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详今略古,存史资治,是治史修志的一条重要原则。昆山昆曲志的凡例中说明了编撰宗旨:“详近明远,尊重史实,秉笔直书。”编修本志,既是为了记载历史,保存史料,更是为了总结经验,展示成就,更好地传承弘扬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戏曲,并将其发扬光大。擅长发展经济的当代昆山人,是如何发展文化的,他们为昆曲做了什么,古老的艺术其现状如何,从篇幅最大的“传承编”中可以寻找到答案。传承编的内容涉及昆曲组织与机构、演出与交流、保护与研究、小昆班与人才培养等,全面反映了昆曲在故乡昆山复兴与发展的崭新面貌。比如从其中的“百戏盛典”一章,可窥见国家振兴戏剧的战略和昆山敢为人先的担当。百戏盛典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昆山市政府等承办,自2018年起每年在昆山举行,每届汇聚100多个剧种,演出100余场,前所未见,盛况空前,昆山、昆曲、戏剧融为一体,堪称完美。又如“小昆班”一节,专述昆山各小学校成立小昆班及其培训与演出情况,这是昆山振兴昆曲“从娃娃抓起”的有远见的创举,让人对昆曲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书的编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以二维码方式附录演出视频和延伸阅读内容等,是广大读者和昆曲爱好者的福音。读书看戏,相得益彰,这对于昆曲的普及大有益处,对于昆曲的传承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