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4月13日 星期三

    公民教育的本土情怀

    ——评《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4月13日   20 版)

        《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刘霞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12月,49.00元

        作者不仅揭示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建构公民教育理论的中国价值标准,从而摆脱西方对公民教育的话语垄断。

        ■叶飞

        “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作为舶来品自引进之时就面临着本土化、中国化的问题。100年前,晏阳初就提出“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强调公民教育必须要本土化。刘霞博士的公民教育研究作品《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实践——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分析》(以下简称《中国公民教育》),通过对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梳理了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历程,探究了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样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建构,对当下开展公民教育、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历史经验启示,也为当下全球公民教育提供中国经验。

        从古希腊城邦至今,西方的公民观及公民教育理论一直根据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的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强调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责任,因而要求公民教育以公共善为目标,培育公民的公共美德。但是,此时的公民是属于城邦共同体的,个体性与城邦的公共性融为一体,公民必须无条件服从城邦的利益。启蒙运动后,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自由主义公民观,并成为近代西方公民身份的主导。自由主义公民观以天赋人权为核心,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因而要求公民教育以维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为目标。但自由主义公民身份以个人为出发点,以权利为核心,强调价值多元,也导致了“个体人”的膨胀和“公共人”的消隐,乃至于产生了“公民唯私综合症”。“公民唯私综合症”带来个体私利主义、过度竞争和道德冷漠,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纠偏,当代西方公民教育出现了诸如社群主义、新自由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公民观,旨在重新重视公民的公共责任,培养公民的公共性,调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当下西方公民观及公民教育理论变迁的趋势是从“我”走向“我们”,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走向强调公共责任和公共善。西方公民观及公民教育的论争及时代走向,为建构中国公民教育概念提供了借鉴和启迪。《中国公民教育》一书的作者坚定地认为,公民是民族国家的主体,有国家就有公民,在公民概念被正式使用之前,作为共同体中合格成员的教育,我国早已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正是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以强烈的文化自信,从伦理性、公民性和时代性三个方面,建构了中国公民教育的理论。

        伦理精神是作者建构中国公民教育理论的鲜明特色。概览全书,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扎实的伦理学功底,尤其是对中国伦理精神观照公民教育有着较高的学术热情。国情殊异、政体有别,公民思想的起源不同,发展路径不同,但存在对话的可能性。在对百年母语教科书中的公民教育思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一直尝试以伦理打通作为西方话语的“公民”与中国伦理话语的“道德”,寻找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西方社会用“公民”来表示个体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而中国话语中,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个体的人只有成为了道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大写的人。而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造诣,道德的人就是个别的人尊重了普遍性的要求,达成了对伦理共同体的承认。《道德经》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清晰指出了“德”是对“道”的分享。我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由家及国、家国一体的国家构型,要求家庭成员对家庭这一天然伦理实体履行的伦理责任向国家扩展,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而传统伦理教育强调个体对共同体的责任、强调爱国报国的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个体利益的合理追求被承认,但又夹杂着个人主义与私利主义,构成了非常特殊且复杂的公民教育背景。《中国公民教育》一书以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与个体对共同体的责任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公民教育要“我们”关注我,进一步关注“我们如何在一起”。

        本土关怀使得作者不盲从于西方既有的公民教育理论,而是以公允客观、科学踏实的研究建构中国公民教育概念和理论。通过梳理西方公民观和公民教育发展历程,作者看到了现代西方公民“唯私综合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并没有因此反对公民教育对自我价值的坚守。通过分析,作者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公共关怀,这种大爱大德大情怀是伦理型文化特有的力量,不仅能为建构中国本土公民教育理论提供文化支撑,为新时代开展公民教育提供实践指引,也能为公民教育提供中国智慧。但作者也看到,我国伦理文化中对个体性的轻视,因而强调基于公共精神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对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历程梳理中,作者一直有着强烈的原创性意识,不仅揭示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建构公民教育理论的中国价值标准,从而摆脱西方对公民教育的话语垄断。在研究的结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伴随强烈的文化自信,对培育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教育涉及诸如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属于难度比较大,对学者的学术素养要求比较高的研究主题。这本论著,以“双线”展开,不仅在研究中分析了公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对公民教育思想的产生进行了溯源性研究,而且还与另一条研究主线“教科书”发展史交相辉映。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教科书编写的政治背景、编者队伍的政治认同和学术素养,最终在两条主线的交融中,通过双重证据和综合分析探讨了公民教育本土化实践,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可喜的是,本论著的作者具备这两方面的学术积淀,在占有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敏锐的眼光分析了公民教育思想的呈现和流变,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深厚、饱满的研究成果。此外,作者还在分析中国公民教育的本土化历程的基础上,进行了中国公民教育的主体建构,逻辑清晰,研究方法得当,论证非常严谨。当然,这一基于百年母语教科书的文本研究,未将2016年投入使用的国家统编语文教科书纳入,期待作者进一步的研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