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作家访谈

    曾平标:让历史与现实相辉映

    本报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3月23日   11 版)

        《向死而生》,曾平标著,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58.00元

        《向死而生》的写作力求做到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与新时代故事并不相悖,正可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一场关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一战。有关湘江战役不同门类、不同体裁的书籍,林林总总数百本。作家曾平标的《向死而生》,就讲述了湘江战役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写作过程中,曾平标常常泪流满面,这在他几十年创作中从未有过,也是他接受选题时不曾预料的。决定写作湘江战役的当天晚上,曾平标一夜辗转难眠。他甚至有点后悔,自己接受的是一场与湘江战役同样难打的创作“硬仗”。

        因为,仔细研读之后,他发现对这场血战的描述几乎可以用“全方位无死角”来形容。如何跳出窠臼,避开叙事雷同甚至是素材重复?

        “在翻阅这些历史资料和书籍的时候,我一直在理性思考:湘江战役这一战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获得了什么? 它有哪些现实意义?”厘清了湘江战役的来龙去脉,曾平标平添了创作的信心和勇气。他把湘江战役当作宏大叙事的一个历史背景,笔墨则重在这场血战硝烟散尽之后,深度挖掘湘江战役“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以及红军战士的信仰是如何穿越历史时空延续至今。

        中华读书报:这部著作被专家评价为“史料权威翔实,历史事实准确”——您在写作中是如何把握的? 在诸多历史材料中辨别真伪需要相当的能力。

        曾平标:要怎样去书写湘江战役? 我在动笔前思考了许久,如果纯粹作为一个革命历史题材来写,显然是“落伍”了,因为湘江战役的图书已经出得很多了。我想,红军战士之所以前赴后继,向死而生,是因为有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这场战役的史诗品格,如此立意对当下社会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我在构思这本书所依循的基本原则,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把握这个主线。我提醒自己,这本书绝不能就战役写战役,而是要用更大的篇幅立体式反映这场战役乃至八十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人和事。比如书里面选择了湘江战役最具典型的三大阻击战,更多的笔墨却是放在这三大阻击战之后,深度挖掘湘江战役的精神力量是如何穿越时空,观照现实的。

        由于历史久远,当年参加湘江战役的红军战士都已不在人世。我采访的口述者中,很多是红军的后代或战役发生地的百姓口口相传,这些史料给我写作辨别真伪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我在材料的取舍方面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党史和军史上没有结论或定性的资料不采纳;第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叙述,做到资料记录与口述历史的相互印证。

        中华读书报:《向死而生》视野开阔,叙事明快,很多细节故事催人泪下。您在后记里也说,在写作中和您以往的写作经验大有不同,能具体谈谈吗?

        曾平标:采访和写作《向死而生》这本书,对我心灵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我写了二十多本书,没有哪一本像《向死而生》这本写得我潸然泪下,情绪崩溃,好几次我都停下了手中的笔,让这种情绪得到稍许平静才能继续写下去。这种冲击不是在写书中的某一章某一节里面才出现,而是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都会发生。在以往的写作中,我主要是以现实题材为主,《向死而生》把历史题材结合现实意义来写,这还是第一次,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让历史与现实在书中交替呈现,我想也是与以往写作的最大不同吧。

        中华读书报:《向死而生》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同时观照现实,融入党和国家、普通百姓对红军烈士的深情,可否谈谈您在具体写作中的思路或技巧?

        曾平标:《向死而生》的写作力求做到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所以,对红军烈士的遗骸收敛安葬以及湘江战役遗址遗存保护是我在书里面所要表现的一个重点,也是整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纪念设施建设是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最重要载体和平台。好的结构是一部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湘江战役精神穿越八十多年的宏阔历史,决定了在布局谋篇上肯定是要大开大合,《向死而生》在设计框架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用一种宏大叙事的手法,全景式、全方位来反映湘江战役之后八十多年来的历史长景,像推土机一样让它整体推进,我想只有这种架构设计才能让作品格局大一点,站位高一些。

        中华读书报:作品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很强,人物刻画客观真实,有筋骨、有温度,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您有怎样的写作理念或追求?

        曾平标:我写《向死而生》这本书,旨在从历史的视角切入,讲清楚道明白湘江战役绵延八十多年来发生在湘江两岸的故事,因为这是红军长征的故事,是中国革命的故事。我想让所有的读者知道,“中国道路”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这是我的写作理念。讲好革命历史故事与新时代故事并不相悖,让历史与现实同频共振,这是我在《向死而生》这本书中的一种追求,正可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中华读书报:这样一部作品,对您来说,写作是否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有怎样的独特意义?

        曾平标:我数度到桂北采访,足迹踏遍红军长征经过的全州、灌阳、兴安等6个县,采访了一百多人,踏勘了湘江战役重大遗址遗迹以及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地和红军墓,在行走中捕捉曾经的刀光剑影。这一段采访经历,我不仅深深体会到桂北人民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也在刻骨铭心的创作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洗礼。这本书的创作过程,记录了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这是一次令人紧张和压抑的写作,但我确实是在用心去做,用毅力去完成,现在这样的结果是我自己满意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