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构建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的新探索

    洪刚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3月09日   10 版)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于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洪晓楠、蔡后奇等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188.00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者洪晓楠领衔撰写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基于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本书对于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与哲学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均具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既重视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又注重前瞻式研究,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面对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本书从哲学高度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特征、主要矛盾和基本内涵,在世界格局、全球视野中研究中国文化问题,回答了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挑战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什么样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为了推动国家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如海洋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的强国体系。本书在分析以上强国战略与文化强国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只有与建设文化强国同时并举、共同发展,强国体系才能健康和顺利地得以实现。”用缜密的理论分析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渗透于三者之中。

        第二,充分展现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命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要的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该书指出:“马魂、中体、西用”不仅是在理想层面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层面进行文化实践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综合创新”基础上生发出的文化自信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自信。拥有这种文化自信的实践主体,会在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宏大视域之下,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坚守原则与维新图变的向上意志、实事求是的实践理性、“中和有度”的处事法则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以此动态地消除西方发展经验中所表征出的唯利是求的工具理性和消费社会对人的异化,从而在“综合创新”的超越语境中建构出比西方经验更为合理、更加契合中国现代化特殊境遇的发展转型方式。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凸显出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在时代前沿开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境界。本书指出,我们输出的文化“和实力”,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智慧,旨在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也正是文化自觉的国际担当和时代责任。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出时代精神,代表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动力。

        第三,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基础,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作为显性形态的思想文化成果都是特定时代经济状况和政治条件的生动反映,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本书对现有的思想文化成果既采取历史的视域来审视,同时又采用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动态生成观加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既为我国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现实问题。大国崛起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引领,大国崛起离不开思想与文化的崛起。而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应当同时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与文化强国的统一体,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就要建设与“经济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

        本书把重点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层面,在对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势和不足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化强国各项指标进行细致理论分析,构建了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并对中美两国各项文化数据进行了具体比较分析,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概括为“五力互动”论。“五力”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全民素质的能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力、文化对发展方式转型的带动力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按照“资源一能力一环境”的分析框架,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路线,设计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对比。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的研究,使文化强国建设更具有针对性,为深入开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现实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总体来说,该著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综合创新”观实践化为“五力互动”论,并通过定量研究的中介,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五力提升工程”,在借鉴其他文化强国在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的同时,致力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阐释,表现出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性,值得肯定和重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