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中,谷爱凌凭借完美的第三跳逆转夺得金牌。而法国名将泰丝·勒德第三跳失误之后,不禁情绪失控痛哭出声,谷爱凌第一时间给对手送上安慰和拥抱,冰雪中温暖的一抱令人动容。49岁的德国速度滑冰选手克劳迪娅· 佩希施泰因,是参加冬奥次数最多、史上年纪最大的女子冬奥选手,在2月5日的速滑比赛中,她虽最终排名“倒数第一”,却收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超越输赢,不以成败论英雄,祝贺胜利者,赠予鲜花和光环,也鼓励失利者,不吝慰藉和掌声,这正是“文明”应有的内涵和温度。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释,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愈合的股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们开始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同类,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肇始,怜弱恤孤是文明的起点与初心。
中国自古有“文明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铸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孔融让梨,到季布一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到文明城市创建,从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气度,一脉传承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
文明,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态度。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待弱者、异者、败者的态度。最近,徐州丰县八孩“铁链女”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公愤,舆情持续发酵。之所以如此刺痛公众的神经,正是让每一位似乎早已身处“文明之地”的普通人,感受到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底线的肆意践踏,对弱者的生存尊严、基本权利赤裸裸的禁锢与剥削,这也警示我们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文明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公共意识与社会文明风貌。生活中时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场景:诸如欺凌弱小,网暴泄愤,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乱刻乱画、在公共场所吸烟、垃圾不分类、斑马线“一米线”前不礼让……文明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没有道德和文明的支撑,精神家园就会荒芜,而行为失范、文明失位,再美的风景也将黯然失色。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对“文化”二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其实也完全可以用于对“文明”的解读和表达。在丹麦哥本哈根,所有垃圾箱的高度都只有1.2米,原因是为了让拾荒者更方便拿到垃圾箱里的东西。北京地铁上一位母亲怕熟睡孩子的脚弄脏座位,就一路上都用手抓住孩子的脚,这位母亲被媒体评为“最美妈妈”。一位父亲以身作则带女儿排队,被媒体称为最高境界“炫富”。文明就在我们的言行举止里。有时,多一个善举,对社会就是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礼让,对风气就是多一次净化;多一分关心,对他人就是多一份温暖。
每一个人都是弘扬文明新风、守望精神家园的践行者,也是唱响主旋律、追求真善美的文明使者。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崇尚英雄模范、学习最美人物、看齐时代楷模、追随先进典型……绿色低碳、助人礼让、善小而为,创设良好的生态、向善的风尚、人文的关怀、温情的治理……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只有让文明始终居于灵魂的“C位”,人间处处都会是最美的风景。
浙江省嘉兴市 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