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3月09日 星期三

    美玉是如何雕琢而成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编辑手记

    刘艳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3月09日   19 版)

        《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美]海伦·文德勒著,王柏华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128.00元

        在将《花朵与漩涡》交付给印刷厂之后,我并没有如释重负,因为这本花了我一年半时间呕心沥血编辑出来的图书,仍然存有些许遗憾,在追求精致的译者和追求极致的策划人看来,编译工作还是不够完美。只是时间有限,我们要尽快把她送到读者手里,但这并不影响读者通过这本优秀的作品完整地认知这位伟大诗人和她不朽的作品。

        《花朵与漩涡》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海伦·文德勒对美国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之一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的一部经典巨制。编辑《花朵与漩涡》这本图书,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段回忆。拿到译稿的时候,正值新冠疫情突然在全球爆发。我们过了一个仿佛整个人类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春节,当我们回到工作单位所在的城市,只能独自隔离居家办公。然而这恰好给了我一个不被打扰的安宁环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狄金森这本图书当中。那段时间我不愿冒险出门,每天都在家里做饭,热心的朋友给我送来了口罩,同时定期会给我送菜。那段日子,我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在啃“狄金森”、研究“狄金森”、挖掘“狄金森”,核对译文,编辑稿件,琢磨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

        对于国外诗歌作品,我之前接触不多,所以,我在核对诗歌译文的时候认真参考了狄金森的其他几个权威译本,比如《狄金森全集》《狄金森诗选》(英汉对照)《尘土是唯一的秘密》《栖居于可能性》等图书,以及网上一些狄金森的忠实粉丝们并不逊色的翻译。为了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狄金森,我除了在网上搜索了她的资料,还完完整整看完了美国女导演史黛西·帕松专门为她拍摄的10集电视连续剧《狄金森》。通过这些翔实的资料和信息,我对她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我一直热衷于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在编辑完成整部稿子后,我似乎找到了她伟大诗歌创作形成的一些线索,也找到了她特立独行的根源,她为什么终身未嫁? 她为什么深居简出冷若冰霜,但诗歌中却常常爆发出炽烈的火焰和汹涌的激情? 当然也会对她的某些灵魂拷问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那么,哪一种痛,更登峰造极,活着还是死去?”

        相对于大部分中国诗人的主题只限于某一领域,狄金森的诗歌包罗万象,外延更加广阔、视阈更加多维、主题更加丰富,涵盖自然、世界、人生、情感等各个领域,见地深邃仿佛洞穿一切。这些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将最大的能量压缩成最少的文字的能力,有时候你不得不惊叹于一个从未踏足社会的女人怎会对这个社会和人性这般了如指掌,对世间的真理信手拈来。狄金森永远都不是一位容易理解的诗人,她那神秘而辛辣的诗词被本书作者文德勒一丝不苟地解读之后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然而,文德勒的文字,也不是那么让你一目了然,在她的一些晦涩难懂的英文长句面前,我也常常被卡住,于是我求教于我的师友《丝绸之路》的译者邵旭东老师,他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精通翻译的同时也在文学领域造诣颇深。我请他帮我分析一些实在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帮我解决了很多个难题,而且提出了几个非常喜出望外的翻译结果,让我醍醐灌顶,无比惊喜。

        将一部70多万字的稿件修改成56万字的过程肯定不是轻松愉快的,然而,编辑本书不止是我一个人的努力,稿子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是译者、复审和我三个人的笔迹,没有一个人会轻易放过一个词一个字的斟酌和鉴别,因为我们总是渴望找到那个最贴切的翻译,为了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原意又能让广大中文读者能轻松理解其中真意,同时保证诗词的美感和韵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穷尽了所有的脑细胞,竭尽了全部的知识储备。

        封面方案的敲定是相对顺利的,设计师刘凛与我们合作多年,提供的第一稿中的某个风格就与我们的想法不期而遇,图书封面选图的灵感来自奥地利著名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创作的《生命树》。因为全部稿件有将近700页,我们决定做成上下册以后,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上下册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呈现。最后敲定了橙色和蓝色,分别代表狄金森性格特征中热情与冰冷的两面。封面虽然很快确定,各个细节的修改过程却是相当崎岖,以至于下厂后开印前的那几天还在调整护封颜色的深浅,以及护封花纹跟内封硬装圆书脊的折线是否完全吻合。为了图书制作上的完美,所有人都倾尽全力。

        当这部书稿第一次交到我手里时,我有些疑虑: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为什么要做相对冷门而小众的诗歌选题。于是向策划人吴小龙请教,他说:“诗歌是文学表达的最高形式。”听完他的回答,我似懂非懂。我曾自以为是地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无比绚烂璀璨,彰显着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国内外的近现代诗歌似乎无法比拟。然而当我编辑完成本书以后,深深改变了我对诗歌、对诗人的看法——我惊叹于诗人的文字之美,更惊叹于他们灵魂的深刻,他们是一群闪烁在这个星球上的精灵,他们可以看见更深邃的世界和更真实的人性。我们的文化常常在追求一种“难得糊涂”的哲学,诗人会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惧疼痛把真相撕开,让你看到赤裸裸的真实之后,学会接受破碎的现实,学会与残缺和平共处,最后你可能就收获了坚强,变得强大而坚忍、淡漠而平静——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它”。

        编辑本书的过程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中间有无数次让我窒息的片刻,也有无数让我无比欣慰和欢喜的时候。当我的修改意见同时得到了复审和译者的一致赞同;当设计师提供的封面选图刚好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当这套沉甸甸的装帧精美的图书制作完成送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编辑一本图书的过程其实也是雕刻自己的过程,让你和精美的图书一起变美变好!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编辑就是那个选择石材、打磨石头的匠人,将玉材从粗糙的石头缝里凿出,经过雕琢、磨砺,然后将之变成一件晶莹剔透精美绝伦的器物。一部精品图书,她的诞生过程大抵也是如此,要经过无数人艰难刻苦的精心打磨,要用汗水去浇灌,最后以最美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现在这本书已经面世半年多了,再观赏她时,她亭亭卓立,依旧美不胜收,书中的内容依然隽永深刻,经得住岁月的洗礼也毫不褪色,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化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