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生机勃勃、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记录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鲜活新奇的人生传奇。
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纵览神州大地,到底哪个地标、哪座城市最奇迹、最风流? 毫无疑问,谁都知道当属南海之滨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是的,一个三万多人的小渔村,四十年间竟然一跃跻身全国一线城市,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北京、上海、广州列入同一方阵。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为何能持久地保持它的吸才力,特别是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 它的人才战略是如何成功实施的? ——按说深圳的生活成本并不低,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巨大,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到深圳去?那么多优秀人才都要源源不断地来到深圳? 深圳发展奇迹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所有这些,都是世人所普遍关心的话题。
李朝全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奔跑追梦人》,正是抓住上述世人普遍关注的话题,紧紧抓住公众的这些疑问,以文学的方式抽丝剥笋层层解答,同时也浓墨重彩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生机勃勃、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记录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鲜活新奇的人生传奇,描绘出新时代创业者八仙过海、奋勇争先的时代风采。作者多次深入深圳市,采访了不同领域中形形色色的深圳人,通过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命运抉择,描绘了孔雀东南飞、人往深圳走的时代热潮,刻画出众多深圳人敢为天下先、奋力奔跑追逐梦想的动人景象。这是一部视角新鲜、富于强烈时代色彩的报告文学新作。它关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的发展奇迹以及中国人的生活和人生巨变。作者以朴素平实、却不乏生动的文字,将深圳的发展奇迹和深圳人的生活巨变,娓娓道来,一一呈现。作者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他们当中既有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管理者,也有校长、教授、院士、科学家、研发人员、工程师,也有因寻梦殊途同归、汇聚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年轻一代创业者。从这些年富力强或风华正茂的人才身上,我们看到了深圳不同领域中色彩各异的精彩人生,也见证了作为生产力第一资源的人才,如何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
阅读这部作品,相信大多数读者最感兴趣的会是:深圳快速发展的密码到底在哪里? 这正是作品内容的重点,也正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要回答的课题。作者紧紧抓住这一课题,浓墨重彩地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特区之特,毫无疑问首先是有别于中国内地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惠政策,以及相伴而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以及由此营造出的与传统制度、传统思维、传统惯性完全不同的有利于吸引人才,让人才充分释放出创造力、身心愉快创业发展的环境。事实胜于雄辩,作者深谙让人物和事实说话,是报告文学是最好策略。于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大量的鲜活事例、人物各自的经历和现身说法,一一道来,诸如——
留美回来的林海晖博士在深圳市光明新区留学生创业园看到了比美国还要好的软硬件设施,他在一楼大厅看到有两台可以免费检索、使用国外科技文献数据库的电脑。这是光明新区从深圳科技图书馆引来的一条数据线,可以全文免费下载英文文献。而在美国,这样的数据库一年的使用费就高达25万美元。不仅如此,这里的安监和消防都由留创园统一负责,能为林海晖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实现了金融闭环,有政府资助和天使A 轮投资基金支持,所有这些,让原本在美国享受高薪的他,当即决定就留在这里创业了。他希望创建一家自己的企业,而只有在中国深圳才具备他创业所需的条件。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集团执委、平安科技大数据首席总监及技术研究院院长肖京博士则说:深圳有很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和条件,有很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许多人才都是冲着深圳的这些软件和硬件条件而来的。这是深圳能吸引人才尤其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圳有很强的创新基因,有很好的包容性,容纳外来人,几乎没有传统的束缚和包袱,年轻而且有活力;在深圳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同时市政府出台了有利于创新的系列政策,公务员队伍素质高;深圳有很好的人才扶持政策,在经济上支持力度较大,对创新团队有很大帮助,还设置了许多奖项可供优秀人才申请。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团队黄三文研究员告诉我们:深圳有开放包容的品格,伸开双臂拥抱人才,“来了就是深圳人”,让人有归属感。这是一座务实奋进的城市,政府作风务实,又是创新创业的好平台,也是一座干事创业的城市,是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正因如此,黄三文倡导,在深圳创建的“国际食品谷”,打造出了世界知名食品创新策源地和未来食品先行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食品安全提供着重要支撑。
从事人才培养的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对此更深有体会:深圳非常重视人才,包括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人才以激励,比如深圳建立了全国首家人才公园,建星光大道将英才的名字刻在星光柱上,再者为人才提供人才住房,人才入户实现“秒批”,等等。各政府机关共同形成一种合力,让人才汇聚到这里。人才都愿意往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聚集,而深圳显然对人才极具吸引力。
深圳第一位中科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牛憨笨也深有感触说:“感恩深圳,我40岁来到深圳,57岁当选院士,80%以上的成果都是在深圳产生的。我是实实在在由深圳培养出来的院士。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很难成长为院士,很难诞生这样的成果。创新是深圳的基因,深圳在各个领域的健全制度和领先思维成就了每一个想做事的人,让人每天都有创新的冲动,总希望拿出更好的成果。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我必须使技术更成熟、更有新意,否则会有点不好意思。”
作品中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这些事例,作者为我们作了归纳和概括:深圳是一座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城市。长期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81条”“十大人才工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圳市一直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来了就是深圳人”“深爱人才,圳等你来”。深圳还实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是深圳市认定并签过工作合同的杰出人才,每年都可以举荐两名小于35周岁的青年人才。
至此,作者通过这部作品,为我们彻底解开了深圳发展奇迹的奥秘与密码,同时作品的下半部,作者又通过“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生机勃勃、如火如荼的创业故事和人生奇迹,为深圳的发展奇迹作了进一步的、令人信服的诠释。大量生动的事例,构筑并营造出整部作品的感染力,读来真切真实,让人如临其境,令人信服,这正是报告文学以事实说话所彰显出的巨大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李朝全原本是搞评论出身,出道以来一直主要从事报告文学的关注、组织、阅读与研究,并且因工作的原因每年都对全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做着宏观的梳理、总结与回顾。他多年来发表了大量报告文学研究的专题评论文章,已经成为此一领域的年轻才俊甚至翘楚,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或许是意识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训,要么是经不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火热生活吸引,多年前他就亲力亲为开始采写报告文学,迄今已经发表或出版《武汉保卫战》《最好的时代》《国家书房》《梦想照亮生活》《你也可以这么好》《震后灾区纪行》《世纪知交:巴金与冰心》等报告文学作品。无论是评论还是报告文学的创作,多年来他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其作品已先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可谓成绩卓著。我以为,他这种评论和创作双措并举、两翼齐飞的姿态与选择,无论对评论还是创作,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事,因为相比于单纯从事评论,报告文学的创作将使他能够更深入地体味报告文学创作的艰辛及其成功奥妙,由此他也将能够以更独特的视角与思维,更好地审视并促进他的报告文学评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