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4500—前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苏美尔文明在两河流域诞生、绵延。他们开创了60进制的钟表计时,发明了带轮马车和帆船;他们是粘土的超级玩家,制作陶罐、印章、文字泥板和最原始的马赛克;他们还开设学校、设计运河,并留下史上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
尽管几千年过去,这个说着苏美尔语、书写楔形文字的古老文明已经远去,但她的文明遗产依然滋养着人类。而苏美尔人自己,也通过一件件眼神炯炯、姿态虔诚的雕像,穿越四五千年,与我们面对面,讲述有关审美和信仰的故事。
阿斯玛尔土丘宝藏
1934年,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支流迪亚拉河(Diyala River)东岸的阿斯玛尔土丘(Tell Asmar),荷兰考古学家亨利·弗兰克福特带领的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的考古团队有了重大发现。在方形的阿布神神庙遗址中,祭坛边的壁龛下,有个长方形坑洞,其中藏有12个保存完好的石雕像。这些石雕像是当时两河流域出土的最古老石雕像,再加上它们风格样貌十分独特,给在场的考古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弗兰克福特曾说:“在阴影中向我们抬眼注视的是两双令人震惊的眼睛——闪闪发光的白眼球上是巨大的黑色眼珠……我们注视着它们,而它们也用深邃却无法看见,噩梦似的眼睛回敬着我们。”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着其中一件雕像。这件高29.5厘米的石膏像,刻画了一位祈祷的男子,最令人一见难忘的便是他的双眼,大大的,很专注。眼珠由贝壳做成,而瞳孔是黑色石灰石,眼睑的轮廓也用黑色的线条深深地勾勒出来,更显得眼睛异常有神。不仅如此,他的眉毛连在一起,且线条被勾勒得十分显著,而这几乎是所有苏美尔祈祷像的突出特点。
他的眼睛在看着什么? 他并非看向凡俗的世界,而是面对着崇敬的神——很可能是名为阿布的神明。因为考古学家在阿斯玛尔土丘北部发现这座方形神庙时,在附近发现了一件刻有“贡献给阿布神”字样的铜碗,因而便猜测这件雕像是为了向这位植物之神表达敬意而制作。
另外,这位祈祷的男子装束十分正式。胡须、头发整齐,圆柱形的衣摆也十分有序。他的双手紧握于胸前,右手在外,四指并拢,是苏美尔祈祷像的标准手势。他的身材也显出几分抽象,好像是个V字形,这与其他11个同时出土的祈祷像十分相近。这一点是区别于其他时期雕像风格的典型特征。
专家认为,这件雕像制作于公元前2750—前2600年,属于早王朝时期。
其实,苏美尔文明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五千纪,当时的两河流域南部平原出现了最早的农业定居点,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早期的神庙。
约公元前4000年—前2900年,是乌鲁克时期(Uruk)。这段时间里,苏美尔的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变少,定居点变少,但原来的小村庄和少数城镇开始变成规模更大的城市。当时两河流域南部最大的城市是乌鲁克,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影响力覆盖了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因此,这一时期就以乌鲁克命名。
在接下来的公元前2900—前2350年,人口密集的城市仍然是苏美尔的发展重心。这一时期也以“早王朝”的字样来表示,顾名思义,就是从这时期开始,世袭统治者管理城邦的证据才被发现。同时,学界还将早王朝细分为三个阶段,即早王朝一期(约公元前2900—前2750年)、二期(约公元前2750—前2600年)和三期(分成公元前2600—前2450年的a期和公元前2450—前2350年的b期)。而在这个跨度约550年的阶段,人们的生活主要围绕着“神明”展开。人们相信,神明就生活在为之特别建造的神庙中。人服侍神,反过来,神也保佑人。
接下来的两百年(公元前2350—前2150年)是阿卡德帝国时期。阿卡德的萨尔贡(约公元前2340—前2285年在位)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成为阿卡德和苏美尔的王,建立了两河流域第一个帝国,他也被喻为萨尔贡大帝。
阿卡德帝国后来被游牧民族库提人所灭,苏美尔重新进入列国争霸时代。这一时期,两河流域南部的拉旮什(Lagash)因苏美尔统治者古地亚(Gudea,约公元前2144年—前2124年在位)而获得了繁荣发展。
公元前三千纪末期,苏美尔人为主体的最后一个王朝——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建立,王朝的建立者乌尔那穆(Ur-Nammu)自称为“乌尔之王,阿卡德和苏美尔之王”,并以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乌尔那穆法典》著称。
在苏美尔文明的各个时期,宗教事务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神庙是当时城市生活的中心,有着崇高地位,其样貌随时代推移而变化。最早的神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房间,中间摆放供品桌,桌子前方墙壁里设有壁龛,用做祭坛或放置神像。之后,房间变大,也增加侧翼。同时,祭坛变高,被提升到平台之上,需要爬上高高的台阶才能上去。
此外,因为两河流域缺乏建筑用的石料,神庙都用日晒的泥砖制成,所以常常需要在原址上重建,而且重建一次,就加高一次,式样更加复杂和雄伟。比如早在公元前五千纪,苏美尔人建立的人类早期城市埃利都(Eridu),当时就出现了神庙,到了公元前三千纪末期,该城市的神庙就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综合建筑:围绕祭坛所在的中央房间,还有很多房间,另外还设置有高大的金字塔型塔庙(Zigguratu)。
神庙不仅是城市信仰的中心,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祭司们负责神庙的管理,控制着大量祭品的运用。而且,神庙还负责对农产品或劳动力进行再分配,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分工得以延续。
据出土文物推测,当时神庙中的神龛并非人人都能接近,也许只有祭司才能直接服务于神明。而有钱人可能因此定制了代表自己的祈祷像,放置于神像或神的象征物对面,以表达自己对神长久的崇拜和供奉,并希望得到神的庇护。
而阿斯玛尔宝藏,在现已出土的苏美尔祈祷像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代表了苏美尔早期艺术的一种风格化特征。
圣城里的女性祈祷像
公元前2600—前2500年间,在位于尼普尔(Nippur,今伊拉克南部)的伊楠娜神庙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女性祈祷像。这件高25.2厘米的祈祷像,比阿斯玛尔祈祷像晚了一个世纪左右,但虔诚的姿势不变,双手依然紧握于胸前。她的头发是卷卷的,由两条朴素的发带固定着,眼睛上镶嵌着贝壳和青金石。双脚采用的是高浮雕技法,脚趾和脚踝清晰可见。
她敬奉的神明伊楠娜(Inanna),是古代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女神之一。不仅苏美尔人信仰她,后来的巴比伦和亚述人也尊奉她,只是名字变成阿卡德语中的“伊什塔尔”。她代表着天上的金星,早晨和夜晚出现在空中,象征爱和战争。
除了这位重要的女神,苏美尔宗教中还有三大主神:第一位是安/安努,是为众神之父、上天之神;第二位是恩利勒,风之主,掌管着大地和自然力;第三位是恩基,地之主,这里的“地”并非地球表面的土地,而是一片神秘的地下海洋,是溪流和河水的生命源泉。这三位神明,安在上,恩基在下,恩利勒掌控着中间。
不同的神掌管不同的领域,以及地上特定的城市,成为该城的主神或庇护神。比如安之城是乌鲁克(Uruk),恩基之城是埃利都(Eridu),而恩利勒之城即为尼普尔。同时,恩利勒还有特殊的神力,是他最初将天地分开,让种子得以生长,因此他也是农业之神,他还赋予人类领袖以统治权。因此,恩利勒对苏美尔人来说意义重大,他掌管的城市尼普尔也成为圣城。同时,恩利勒对君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不论哪个城邦或国家的领袖登基,国王都要到圣城的恩利勒神庙寻求神的认可,以获得王权合法性。同时,国王们也会慷慨赠送给神庙和圣城以土地、贵金属和宝石。这也让尼普尔能够在几千年时间里,免受战火涂炭和王朝更替带来的破坏。
从历史跨度看,尼普尔可谓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其存在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800年左右。这座圣城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伊楠娜神庙的长久不衰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始建于约公元前3200年,直到公元1世纪的古代伊朗帕提亚时期依然兴旺。可以说,这件女性祈祷像,不仅敬奉着她眼中的女神,也见证了神庙的兴衰。
虔诚的王——古地亚
公元前三千纪晚期,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城邦拉旮什,出现了一位有作为的统治者——古地亚,他引领着苏美尔人的政权和文化走向繁荣复兴。
后世发现了20多件古地亚祈祷雕塑,其中一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件雕塑是古地亚的坐像,他头上包着象征王室身份的头巾,胡须剃得很干净,面部的表情庄严又不失亲切;身上穿的服饰也与早王朝时期近似,是一种露着肩膀的垂褶长袍;他的右臂裸露,肩膀的肌肉因为双手紧握而显得更加紧实有力。总体而言,他面部表情的平静、矜持和善意,头颈部的微微前倾,因祈祷而展现出来的专注,共同刻画出一位虔诚的苏美尔王形象。
从雕像的外形曲线来看,国王的身形变得光滑、圆润,与早王朝早期的几何形态线条已然不同;但整体上,依然是因信仰体系的传承而透露出来的虔诚姿态。
不过,古地亚雕像风格与之前两百年的阿卡德帝国艺术有所不同。从阿卡德帝国统治者头部铜雕可以看出,当时的帝王更强调展示自己的强势、威武和军事能力。而到了古地亚时期,其雕刻艺术重新回到宗教主题。
在古地亚的长袍上,刻着长长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古地亚为表达对众神的敬意和虔诚而修建了众多神庙。同时,他也提到自己:“古地亚,建造神庙的人,愿他寿命绵长。”
据文字记载,古地亚十分虔诚,他自我定位成“人民的牧师,众神的仆人”。也就是说,他高于人民,但要对人民的福祉负责。他可以通过占卜获知神意,甚至通过梦境得到神的指示。据说,拉旮什最雄伟的、奉献给宁吉尔苏神(Ningirsu)的神庙,就是因古地亚在梦中得到神的指示而建的。宁吉尔苏是拉旮什的主神,也是城邦首都吉尔苏的庇护神,宁吉尔苏即意为“吉尔苏之主”,该神主管战争与农事。
古地亚在获知“神意”后,立刻着手建造神庙。他放置了第一块砖,还命人从位于今天叙利亚北部的阿曼努斯山运来雪松木。最后完工时,他让人这样记录:“圣殿从大地升入天空……在天之光辉中璀璨耀眼……它照亮了这个国家。”
古地亚至少为众神修建了15座神庙,并把自己的祈祷像置于其中。这些被后世发现的祈祷像,有的是坐姿,有的是站相,多配有铭文。有些铭文非常长,它们把建造神庙的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甚至被后世当成文学作品来欣赏。
但对古地亚来说,这些铭文不只是为了读起来漂亮。铭文中记载着他在各地建造神庙,获得了神的认可。这无疑可以凝聚自己的统治力。
古地亚从岳父那里继承了拉旮什的王位,其统治早于乌尔第三王朝。但其子孙的统治与乌尔第三王朝并存了一段时间,直到被乌尔那穆推翻为止。到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祈祷像的工艺更加精细,身体曲线也更柔和。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祈祷像,最初呈现双眼圆瞪、身材几何形的特征,到后来,似乎变得越来越亲和与优雅。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苏美尔文明的两三千年时间里,他们的信仰体系和审美价值是延续的,恰如他们双手祈祷的方式,从未改变。尽管苏美尔文明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然而,谁又能否认,他们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也长长久久地存在过,璀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