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林一安先生的译文,在英语、西班牙语两种语境的对照交映下,为我们铺开了一幅中美洲热带海域风情画。

    《老人与海》与“别样的译文”

    张玉瑶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2月23日   11 版)

        《老人与海》(插图版),[美]海明威著,林一安译,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32.00元

        20世纪30年代末期,海明威从西班牙战场回到他在战前就频繁造访的古巴,后又在哈瓦那郊外买下庄园定居,度过余生。他在古巴住了二十余年之久,这个环绕着棕榈和海浪的热带国家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正是在这里,他写下了一系列晚期杰作,其中就包括助他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问世七十年来,这个讲述年迈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自然搏斗、与自己搏斗的故事震撼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成为海明威最脍炙人口的名句,集中展示了作为其人其作标志风格的硬汉精神。这种人类共同崇尚和追求的精神,并不为那遥远陌生的异域海岸所阻隔——就在《老人与海》发表的1952年,大洋彼岸,中国作家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为了维生,她参与了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的美国文学中译项目,其中便有海明威刚出版不久的《老人与海》。尽管这部充满了男性刚毅气概的小说与张爱玲自己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了她“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同样是在1952年底,诗人余光中也着手开始翻译这本书,在台北《大华晚报》连载,次年初译讫。两人的单行译本分别在1955年、1957年正式出版。虽然谁是《老人与海》的中译第一人稍有些难以定论,但其书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传播如此之迅,且皆出自大作家之手,着实令人称奇。几十年后,如今它更是拥有了数十个中译本,其中不乏海观、赵少伟、吴劳、董衡巽、黄源深、吴钧燮、李文俊等名家的名译,可见经典也是“常译常新”。

        今年初,由林一安先生翻译、列入“大家小书青春版”的《老人与海》面世,给这个译者荟萃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库存”。用林先生所写译后记的标题说,是“奉献一份别样的译文”。细读这一版,尤其是多处细心标示的注释,不难体察到“别样”并非林先生的泛泛之辞。《老人与海》原文虽是英文写就,但其所叙故事背景乃哈瓦那及墨西哥湾海域,圣地亚哥的人物原型富恩特斯更是一位海明威认识的地地道道的古巴渔夫,加之海明威在古巴生活多年,对当地生活习惯、文化风俗及所使用的西班牙语都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小说中有不少充满地方色彩的表达,甚或直接的西班牙语词。这些内容,此前的英文译者多多少少都有语焉不详乃至不明就里的误译之处。而林先生曾任社科院外文所编审,精通多种语言,尤专长于西葡拉美文学翻译研究,他首次用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进行对译,为我们很好地填补上了这些漏洞,提供了更准确的表达和释义。

        林先生在译后记中详述了一些例子,从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玩味起来,都非常有趣。比如老渔夫提到的“yellow rice with fish”,此前有译作“糙米拌鱼”的,有译作“黄米饭,用鱼当菜”的,多是望文直译,林先生则指出,这是古巴当地渔民水手常吃的一种饭食,用大米、鱼肉和一种特殊的黄色素煮成,因此他试译作“鱼肉黄米饭”,并给予详细注解。这些语词看起来仿佛是无伤大碍的小事,但对它们的点明,不只是增进了我们对当地文化知识的了解,而且事实上自然构成一种语境,让读者对人物的身份、阶层、生活环境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因精通西语,林先生也能即刻注意到海明威在文本中多处对西班牙语不合规范的用法,合理推测作者是以此表现当时底层人们的口语表述方式。小说末尾处,老人辛苦钓得的大鱼却被鲨鱼咬毁,最终带着一副鱼骨架回来后,露台酒吧的女客人看到那大鱼随巨浪摆动的尾巴,问侍者是什么,侍者先回答ti⁃buron(西班牙语的鲨鱼),接着又说“Eshark”,后面这个词,乍看令人疑惑,经林先生细致解释,才知是西班牙语Es(意为“是”)和英语shark的混用,为能使外国客人理解。这个小小的细节,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当时哈瓦那不同国籍、人种、语言混杂的地域生态。而张爱玲的译本,此处译作:“‘大鲨鱼’,侍者说,‘一条鲨鱼。’”不仅没能体现出这一差别,反而显得叠床架屋,让人摸不到头脑。

        与此前译本相比,这版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值得一提。照顾老渔夫的善良男孩马诺林是给读者印象颇深的人物,而林先生未将“boy”译作通行的“男孩”,而是首次译作“小伙子”,显得年长几分。这也是他十分有心的一处考证:根据马诺林和老人对话中提到的棒球明星线索,推断出马诺林此时应当二十多岁。此外,他参照的西班牙语版译为 muchacho,也有“年轻男子”之意。这一文辞改动,使这一重要人物形象有焕新之感,马诺林不再容易被读者默认为年幼小男孩。感谢林先生用心的甄别,为读者除去一处理解的误区。

        虽说翻译注定是会让意义在过程中流失的技艺,任何译本与原文相比,都无法做到完全的浑然如一,但通过代代译者的努力,却有可能使得这种流失尽可能减少。林一安先生的译文,在英语、西班牙语两种语境的对照交映下,为我们铺开了一幅中美洲热带海域风情画,我们仿佛跟随着海明威这个早已融入当地生活的外国人,呼吸着湿润咸腥的海洋气息,在著名的露台酒吧喝酒,用当地土语和渔夫交谈,在夜幕下的海平面上寻找哈瓦那的灯光。通过林先生的译笔,我们方意识到小说中种种别致表达的背后,蕴藏着海明威对古巴土地、古巴人民所具有的相当细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与他们深刻的情感关联,而非仅将这个故事作为自外于己的异国奇观化叙事。这或许是这份“别样的译文”所补益给读者的一重新的意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