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
杂 志 |
分类力荐
【印刷史】 数十年来,关于中国印刷史有颇多研究,但在此一领域,既有研究成果常遭质疑,聚讼纷纭的问题所在多有。近年来艾俊川先生的印刷史研究备受关注,被赞为“能够深思熟辨,提出富有创见的观点”。在方法上,艾俊川先生力矫既往研究过分依赖文献记载导致误读误释之弊,强调对实物材料的关注,尤其重视对留存于世的古代印刷品的考察,通过版面上的各种墨痕印迹来推断其采用的印刷工具和工艺,从而尽力接近历史真实。我国雕版印刷最早起源于初唐吗? 为什么说“铜版”一词义同“监本”,仅是一个标榜“定本”的修饰性词语? 传统活字印刷为何未能取代雕版? 当西方石印和铅印技术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传统印刷术为何毫无招架之力? 在诸多问题上,本书都有新的论述,值得重视。 |
【世界史】 多年来,围绕一种商品而写的全球史著作出版了很多,其中以茶叶为主角的著作就有不少,本书是这一学术谱系中有颇多开掘的一项研究。书名中的帝国是指英帝国而不是中华帝国,全书第一部分即描述了中国茶叶如何被吸收并同化进17~19世纪的英帝国文化和经济中,继而,作者全面、细致地讲述了英帝国如何在印度和锡兰生产茶叶,并在全球开拓和维护市场,最后则写到茶叶的衰落是如何与英国力量在全球舞台上的衰落相伴发生的。作者从茶叶全球化的过程来观照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和本质,关注塑造“茶叶帝国”的诸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性别文化、民族主义等都曾发挥作用),以及种植者和销售商通过广告和政治游说开拓市场所形成的商业模式……深细的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
【地方史】 随着八千三百年前的“南岛人”遗骨于2011年在福建马祖岛旁的亮岛出土,考古人类学者张光直关于“南岛语系”源自中国大陆的理论得以证实,进一步确证了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与大陆的血脉关联,也是这本台湾地方史讲述的起点。多年致力于研究、书写台湾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中国台湾作家、媒体人杨渡选取了八十个故事/事件串联台湾历史,从台湾的史前起源、十七世纪海峡风云激荡写到近百年来台湾的一系列命运起伏、时代变换乃至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全书文本基于史实,又包含作者的见闻与思考,加上配在书中的多幅注释确切的历史照片,让宝岛台湾的历史以资料性、可读性兼顾的方式不再“缺席”。 |
【纪实】 所谓“压裂法”,是指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天然气开采方法,这让这片地下蕴藏着丰富能源的土地创造大量财富,也带来了财富分配、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本书主人公斯泰茜·黑尼是生活在这个地区(华盛顿县)的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从事护士工作。她将自家农场租给天然气公司是为了改善一家人生活状况,却始料未及地被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所笼罩,为此她聘请律师调查取证,踏上维护权益、与资本方“搏斗”的艰难、漫长的诉讼之路。美国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在七年时间里对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涉及的多方利弊、若干当事人等等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在这部获得2019年普利策非虚构奖的纪实力作中,将资本逐利面目下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美国底层民众如何在资本与政府的缝隙中被“压裂”的状况揭示出来。 |
【长篇小说】 绵延数年的巴以冲突是区域性冲突,但其对世界的影响远超地域性,更是冲击、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人们的命运,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的这部长篇小说即以此为时空背景,用1001个篇幅不一的章节进行编排,将真实人物和事件、图片与虚构相结合。书中讲述了来自巴以两方的两位在冲突中痛失爱女的父亲在面对暴力、仇恨、亲人死亡时的痛苦、愤怒、理性、悲悯。在从容、递进的情节进展中,这部作品不止描述了当地人的生活、情感,也涉及到更为深沉、厚重的历史、人性层面,人物的遭遇和思考传递着作者对于冲突、生死的态度,两位男主人公用来对抗冲突与仇恨的“武器”是和解,是面对全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用和平缓解伤痛,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