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才先生研究领域颇广,而穷年累世、持之以恒且创获最多的,就是对诗画关系的研究。他积60余年研究、构思而成的《中国题画诗发展史(配图新著)》(下称《题画诗新著》),是一部研究中国题画诗的相当完备和系统的学术专著。该书主要贡献在于对题画诗的发展,探明源头,理清脉络,揭示其发展规律,为题画诗确立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2010年,刘继才先生出版了《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傅璇琮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填补了一项我国题画诗研究的空白”,称赞此书“具有开创意义”。时隔十年,《题画诗新著》在此坚实基础上经过修订、补写,由原来的60余万字扩充为160余万字,编为三卷。不仅扩大了篇幅,而且扩展了内容与内涵,大大推进了学界现有的研究。
《题画诗新著》是跨学科的成果。它既是文学研究,也是综合的艺术研究。既是文本研究,也是图像研究。既是传统领域的研究,也包含了新兴学科的前沿研究。刘继才先生的新著,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不仅论述常见的载体为绢帛、纸质绘画的题诗,而且扩至罕见载体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题咏之作。正如书中所说:“绘画、雕塑等的载体和所用材料极为丰富,金、木、水、火、土及其所派生物等无不可用来作为制画的材料或工具。所谓金,是指金属材料,包括金、银、铜、铁、锡等,主要有铜塑像和铁画等。木,主要指木刻、木雕等制品。水,主要指水画。火,主要指火画。土,主要指泥塑和捏泥等立体艺术品,都可以为之题诗”,并且多有形象生动的诗证。这说明诗与画是“绝不争风吃醋的姊妹”,她们各扬所长,相得益彰,成为中国艺术史光彩夺目的瑰宝。
学术界对于题画诗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多方论证,探明题画诗的源头是本书重要贡献之一。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这是就成熟定型的题画诗而言。从选本来看,南宋孙绍远所著《声画集》,只收唐、宋两代诗人作品,未收唐前之作。清代陈邦彦所编《历代题画诗类》收历代题画诗堪称完备,但也无一篇唐以前的作品。可见古人只注意成熟定型的题画诗。《题画诗新著》追溯题画诗滥觞到2000年前。作者认为,最早的题画诗当起源于咏壁画之画赞。除屈原的《天问》外,又以《诗经·大雅·大明》诸篇为壁画的图赞之证。其中对寺庙壁画出现时间的探索,也是本书亮点之一,因为它是产生画赞,即最早题画诗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十分重要。
关于题画诗的发展规律,刘继才先生提出高屋建瓴的观点:“题画诗的发展是与人性的觉悟和进步同步”,并以此为纲,以历史的进程、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以诗、书、画发展史为参照,对题画诗的发展脉络做了清晰的描绘,题画诗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春秋到两汉为萌芽期;魏、晋南北朝为生成期;隋唐五代(主要是唐代)为成熟期;宋元为发展期;明清为繁盛期;近代为延展期;现当代 (主要指20世纪)为新变期。这一梳理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在对比、鉴别诸家之说后,用翔实的材料,经过缜密的研究后提出的独到结论。《题画诗新著》新增写的近现代题画诗 (含词、曲),是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这时期中外绘画竞相发展,文学巨擘、艺术大师辈出。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柳亚子、郭沫若、刘海粟等的题画诗以各自的独特风格,焕发出熠熠光彩。作者对近现代题画诗的研究成果也填补了学术的空缺。
这本书不但是跨学科的研究,在著述形态方面也是跨媒体的。作者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形式,拓展读者的鉴赏与想象空间。此书配有300余幅名画、法书图片,并增加了视频,将诗歌、绘画、书法、视频相结合,使画面动起来,文字活起来,色彩斑斓、有色有声。读者与作者同频共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在学术著作中,这种跨媒体的著述形态也是很有创意的。
此书既思理深致,又文采斐然,很有可读性,是一部专精研究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读物。它不仅是一般文艺爱好者品评题画诗的通俗读物和有志于学习题画诗的画家、诗人的参考教材,也是有关学者研究题画诗以及国画、书法的参考书,对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相信后来者会在这本书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题画诗的文献与理论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学者与学术研究何尝不是这样? 真正可以传世的著作,是超越作者的尊卑贵贱和自然寿命,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我很喜欢这段话,值此新著问世之际,特录之与刘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