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01月12日 星期三

    分类力荐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1月12日   09 版)

        【出版史】

        作者近四十年前进入中华书局工作,近十年则担任书局掌门人,多年来留意局史,撰文钩沉中华书局牵连起来的书人书事,对自己参与的一些出版工作也有回顾总结,本书即是这些文字的结集。在书中,徐俊先生以中华书局原始档案、所藏信札为据,挖掘出很多中华版经典图书出版的幕后故事,如王仲闻先生与《全宋词》的修订、陈寅恪先生与书局一次未能实现的合作,等等;勾勒出众多学者的群像,讲述了他们与中华书局的交往;全文披露了周振甫撰写的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审读意见,以及钱钟书的逐条批注;作者主持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出版工程,在书中记录了“二十四史”点校和修订工作中的诸多人与事……所有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出版史书写,也深具学术史价值。

        【文化】

        石窟寺就是在河畔山崖间开凿出来的佛教寺院,起源于古代印度。伴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寺也被引入中国,在千百年中,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推进,最终遍布华夏大地,直至明清时期,石窟寺的开凿走向了衰落。本书从石窟寺在印度诞生并传入西域讲起,细致梳理历朝历代石窟寺在中国的开凿情况,讲述石窟开凿的由来和过程,以及石窟与当时政治、经济、人民日常生活的交织关系,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及其中所包含的建筑、雕塑、绘画珍品,并从佛教和艺术等角度作了阐释。作者常青教授早年师从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宿白先生,宿白先生的《中国石窟寺研究》(1996年)早已成为这一领域的一部学术名著,而本书书则为普通读者走近中国石窟和佛教艺术提供了便利。

        【艺术史】

        艺术史学者郑岩的研究与写作一直秉持开放、贯通的视角,每有独到切入点,以小见大,如破案、如拼图,这种姿态在《铁袈裟》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本书即从山东泰山附近灵岩寺旁的“铁袈裟”写起,这是这部“另类”艺术史的开场,也是若隐若现贯穿书中的某种“碎片”寓意。如作者在本书“引言”中所表示,“本书试图重新关注碎片特定的形态”,“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可以引导出一些不为我们所注意的新问题”,于是作者将审视的眼光从“铁袈裟”、古画进而扩展到造像、建筑、金石、文学等领域,在本书“外编”中还自然过渡、进入到对当代艺术家的画作、装置艺术的解读探讨中。“这本书让人重新对焦看事物的角度与方法”,艺术家徐冰的这个概括可谓准确。

        【文化史】

        这是一部由往来书信、备忘录、日记、出版书目、电报等原始文字资料及多幅老照片、图片资料构成的费伯-费伯出版社“传记”,这家出版机构与塞缪尔·贝克特、威廉·戈尔丁、石黑一雄、帕慕克、保罗·奥斯特等蜚声世界的欧美作家名字联系在一起。书中详细梳理、“讲述”了该出版社从1929年至1990年的故事,其中包括出版社的成长、壮大、起伏,与所处时代的关联,和那些著名作者间的交往、合作,如何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影响,等等。本书作者是这家出版社创始人的孙子托比·费伯,自小在出版业务、作家轶事和经典好书中耳濡目染的他如今也是作家、出版人,他对这段出版传奇熟悉而充满感情,做了极好的资料搜集、信息取舍整合、重述的工作,让这部兼具出版史、文化史、文学史特质的文本以翔实、有趣的方式得以呈现。

        【儿童文学】

        该著是顾抒的中短篇儿童小说集,不管是《箱子里的毛得怪》中的亲情,还是《北冬瓜市》中的人间冷暖,或是《布若坐上公交车走了》中的友情,都充溢宁静、纤细、和缓、瑰丽的表述方式,现实与幻境交织,在独属于顾抒的叙述技巧和结构中,一种空灵气质,弥漫着迷幻的气氛,让你难以捕获,难以释怀。儿童天性中,永远有要超越现实之庸常的努力,超越现实边界的努力,这是童年精神的自由。童年遭遇不幸,却努力创造着独属于童年的生命温情和欢乐。童年精神汪洋恣肆,不仅形构了故事的细节,被赋予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而且沉淀了作品的基本精神。这是一种包容的生命视野和悲悯的人性关怀。所有的伤痛,被命运之手随意拨弄的无所适从,在童年这里获得了弥合修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