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咏絮才”出自东晋的谢道韫,指女子咏诗的才华。曹雪芹借此暗喻黛玉才气过人,应该怜惜。
谢道韫,字令姜,女诗人,出身于东晋的名门望族谢家,其叔父是当朝宰相谢安,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弟弟是在淝水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军谢玄,还有后来的公公,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乌衣巷》诗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提到的“王谢堂前”就是指东晋的王家和谢家。
谢道韫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她颖悟绝伦,敏而好学,少女时就才气过人,出口成章。《世说新语》中记载:有一年冬天,寒风呼啸,飘起了雪花,谢道韫和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谢安正值假期,在家无事,便把家中几个正在嬉闹的孩子聚集在屋里的火盆前,亲自给他们上课,讲解四书五经。此时,窗外的雪忽然下得更大了,雪花犹如鹅毛般漫天飞舞,铺天盖地而来,不一会大地上便是银装素裹。谢安望着窗外大雪纷飞,顿时来了情趣,也想趁机考考孩子们的智力和文采,于是他说道:“每人说一句话比喻外边的大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认为过于平淡。谢道韫思考片刻,充满遐想地吟诵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将飞雪比喻成柳絮,谢安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脸上充满了赞许的神情。就是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以此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三字经》也有“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之句。
谢安家风很民主,他常和晚辈们一起学习,讨论问题,他曾告诫子侄们:“我们家的子侄并不需要出来参与政事,但是每个人都要有才能。”《世说新语》和《晋书》分别记载了谢安与子侄们在一起诵读讨论《诗经》的事,他问孩子们:“你们认为《诗经》里哪句诗最好?”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把自己喜欢的诗句背诵出来。谢玄说:“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应该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最好。”他认为这一句特别有高雅之土的深远意趣。而谢道韫却说:“诗经三百篇,我独喜欢‘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一句。”这句诗出自《大雅·烝民》,此为周宣王命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所创作的送行诗歌,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才德贤能,表达了周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作为一个深居闺阁的大家闺秀,热衷的不是针线女红和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高天流云的情谊和心怀社稷的境界。谢安听后非常高兴,称赞其“雅人深致”。
谢道韫不仅出口成章,优雅不俗,而且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有侠女之风。其夫王凝之虽然出身于名门之家,但是却碌碌平庸,迂腐不堪。399年,山东临沂人孙恩、卢循率领义军兵临会稽城下,而作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面对强敌竟无动于衷,闭门道室,祈祷求福,装神弄鬼。谢道韫见丈夫已是无可救药,她亲自招募数百家丁,训练备战。义军破城,王凝之和子女惨遭杀害。谢道韫见状,义愤填膺,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义军欲杀刘涛,谢道韫面无惧色,大义凛然,厉声喊道:“事关王家,无关他族,这孩子是无辜的,要杀他,你就先杀了我。”孙恩早就耳闻谢道韫是一位才华横溢,胆略出众的女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面对视死如归,气势如虹的巾帼豪杰,孙恩顿生敬仰崇拜之情,不仅没有杀死她们,而且还派人将他们平安送回家中。
孙恩之乱平定后,新任会稽郡守刘柳也是喜好读书之人,久闻谢道韫大名,专程造访。谢道韫整理好头饰,素衣素面,端坐帐中。《晋书》记载:(谢道韫)“风韵高迈,叙至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一场辩论切磋,刘柳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说:“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曹雪芹对谢道韫的咏絮之才也是情有独钟,他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又一次用“絮”形容雪之大,宝玉“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