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令人亲切和感动的乡村叙事

    胡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29日   18 版)

        《风吹稻浪》,王怀宇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4月,78.00元

        反映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许多创作中,扶贫工作队或扶贫干部的形象往往不可或缺,多成为主角,而王怀宇新著长篇小说《风吹稻浪》中,贫困村庄的农民们却是自强不息,依靠集体的努力改变了家乡面貌,在奋斗中成长起一批新时代的新人,这使作品显得别具特色也意义深邃。

        “扶贫先扶志”已成为常用俗语,以长远眼光看,国家采取必要扶贫措施固然重要,但若要使贫困地区永久摆脱贫困持续走向发达,则需要当地群众树立牢固志向,依靠群体智慧,不断更新观念,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开创光明的未来。而文学作品,正是以塑造人的形象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见长,所以《风吹稻浪》处理的主题抓住了脱贫题材创作的一种根本。

        王怀宇太熟悉农民了,才能如此敏感地觉察到乡村的症结。与外来采访者不同,他回到乡里,体验到的东西远为细微复杂。他发现,自己与过去的老同学变得陌生,难于沟通和交流,是多年来的闭塞使他们之间拉开思想上的差距,这是城乡差距,更是文化意识上的差距。从那时起,作者就在痛惜这种隔膜,想通过作品帮助他的老同学们,也帮助留在农村中的乡亲们跟上时代,摆脱贫困,摆脱观念上的落差,获得全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从一开始,王怀宇便站在了不同的高度。

        不少作品中,改变乡村面貌的主要举措是取得新思路,开创新产业,但在《风吹稻浪》中,我们看到,年轻主人公江春燕始终坚持的仍是“风吹稻浪”的水稻生产。一方面,她是“保守”的,继承了父辈终生只种“良心稻子”的传统;一方面,她又是革新的,吸收先进科技理念,试种新型抗碱和高产的有机水稻,百折不挠,终于获得成功,也从根本上改造了盐碱大地。她的故事令人感动,因为她不仅以新兴观念带动农人转变命运,获得富裕,而且执着于农民的本业。令人感动的还有作者,从作者的选材和构思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农民、农业和那片黑土地的深厚依恋,它来自农家的血脉。

        这样一个“白灰村”面貌的改变,的确与村里一批年轻农民们顽强发育的文化意识息息相关。他们大都是高考落榜生,被甩落到正规上升空间之外,不过他们毕竟高中毕业,文化素质已经养成,仍未放弃对心中理想的追求,相互勉励,坚持不懈,终于分别取得令人称羡的业绩。他们都没有离开家乡,没有脱离家乡的建设,又都依凭家乡的文化特色,发挥自己的才华,开辟出富有前景的文化产业。显然,在王怀宇眼中,改变乡村落后状况的根本希望是一代代精神和文化面貌不同的新人的成长,他看得准确,也看得很远。

        总览全篇,小说最大特色是书写得真切而平实,处处显示生活的本色,甚为可贵。凡此类创作,最易落入的是浅薄浪漫主义的窠臼,从热情出发,将生活进程描述得一味摧枯拉朽,高歌猛进,而在《风吹稻浪》中,所有人物的经历都是坎坷不平的,脱贫致富过程充满艰难曲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生与现实的真相,能够唤起读者由衷的同感和共鸣,获得打动人心的力量。读者喜欢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由于作品不写超人,只写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还应该谈到,小说中的诸多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着偏远乡镇民众的一种可贵品质,即相对纯真和朴实。作者不仅通过这种刻画凸显了那些少受污染的农民和居民的特色,也流露出作者对故土乡亲们的欣赏和钟情。江春燕的父亲一辈子只种不上化肥的水稻,吕老倔坚持免费为村民提供乡村小书屋,影响了年轻人的道德取向。赵馆长惜才李芒种,主动为他安排工作岗位,还瞒着老婆将仅有的四千块钱存款取出帮李应急。民警纪晓东对于李芒种的违法行为毫不容情,被李打昏后,却没有依仗权力报复,而是体谅李的处境,放他一马。甚至在村中地位优越的金卫国,也没有采取压迫手段对待江春燕,到底还是尊重了她自己的选择。书中种种类似写照,来得自然贴切,并不让人感到异样,缘由它们发生在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那里还遗存着淳朴的民风。落后地区,并非一切落后,是作者忠实于现实生活的笔端,使小说呈现出异样而丰富的色彩。

        王怀宇写乡村,是入木三分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