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平衡之道的觉解与悟澈

    谈际尊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22日   10 版)

        《平学札记》,于兴洲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32.80元

        前些年,《世界是平的》一书曾风靡一时。现在看来,“平坦化”与其说是一种基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具象化描述,还不如说是一种对世界变化趋势的结构性空间想象。其实,说“世界是平的”本身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平的”深层意涵做何种意义上的读解。于兴洲先生的《平学札记》对于“世界是平的”做出了中国版本的解释,颇有一番新意。当然,作者的思考并非针对《世界是平的》而起,而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考察。作者欲以一己之体悟,觉解中国文化内蕴的平衡之道。作者将平衡之道简化为一个“平”字,将其义理考辨称为“平学”,并直言这种知识体系“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以及在自然界中生存所向往的总目标”(第9页)。

        一、平衡之道作为方法论原则

        作者引经据典,随文释义,抽象演绎,其用意首在昭示平衡之道在观察宇宙大化中的方法论意义。在作者看来,如若给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恰切称谓的话,与其说是学者们竞相唱和“和合学”,似不如“平学”来得简明精当。何以见得? 一则和合二字各有其义,组合起来反而有架床叠屋之嫌,又有语焉不详之病;二则和合的本义实在一“平”字,和合之学究其根本正是在追求平衡之道,故不如干脆称之为“平学”。

        作者上溯到了《国语》中一段著名的论述,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作者不是人云亦云地重复“和而不同”这一理念,而是从中拈出一个“平”字来,进而着重阐发“以他平他”的复杂义理,来透析平衡之道的方法论要义。一言以蔽之,“以他平他”即犹自平自,乃是指事物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而达到新的平衡。

        基于“以他平他”的平衡之道不是科学认知,而是一种实践智慧或德性之知。中国人的德性智慧将世界万有视作彼此处于永恒冲突的不确定性关系中,各方面力量始终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在价值上没有先在的高低之分,人类的繁盛即来自于生生之力的充盈与勃发。所谓“以他平他”,不是要消弭平息混沌中的冲突力量,使得宇宙秩序归于宁静,也不是让某一力量起来发挥主导性作用而压制住其他的力量,使之陷于贫弱,而是要使得那些竞争性力量和谐相处,即在动态而永恒的竞争中,既持守各自内在的价值合理性,又始终保持进入对方去吸取异质性因素,以增强自我同一性认同、凝聚关系性整体的互动能力,从而造就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因此,“以他平他”,本质上不是要平息或平定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亦非以一物同化或取代另一物,而欲阐明“相克相生”“相反相成”之理,倡导以有效的方式将之联系起来而构成一个更大的包含各自合理性的整体。换言之,“以他平他”方有自强不息,“以他平他”方能厚德载物。

        二、平衡之道乃是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

        如上所述,“以他平他”不是力量的消解,毋宁说是不同力量之间的和解。“平”的目的是为着生成而不是消逝,即达成“丰长而物生之”之“和”。可见,平衡之道不是斗争哲学,而是和平哲学,“平学”即是和平之学。对中国和平发展之文化基因的溯源及其文化阐释,正是“平学”的一个特色。

        中华民族何以没有国强必霸的文化基因? 盖在于先贤对于平衡之道的深刻觉解、至诚领悟与笃行不怠。这种平衡之道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在国际交往中则是“协和万邦”“和绥四方”;流行于心性间的平衡之道显现为美的韵律生趣,给人以平和宁静的喜乐之感,因而有学者将中国文化称之为“乐感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中的王霸之辩由来已久,但浸润于平衡之道中的“王道政治”不会亲近国强必霸的逻辑,而是选择和平发展之路。比较看来,西方国际政治实践深深地根植于基督教文化孕育的零和博弈思维。在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宰制下,人类历史便一再地呈现出那种你死我活斗争的血腥画面:十字军东征、全球性殖民掠夺、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种族隔离、先发制人的反恐战争……与之相反,王道政治蕴含着“非零和博弈思维”,这是平衡之道被运用于处理不同政治实体间关系的鲜明体现。以非零和博弈思维观之,战争与和平并非是政治上截然对立的两极,相反,真正的政治智慧应该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看成是战事的最高境界,即“不战”是“战争”作为人之生存艺术的鹄的,“战争”的目的乃是为了“不战”。汉字“武”的本义乃是“止戈为武”,极言避免刀兵相见,昭示出深刻的思辨之理,同时也表达了“不以兵车,一匡天下”的美好愿望。

        三、平衡之道作为属己的生活哲学

        该书所谓的“平学”同时也是一种亲近实践智慧的生活哲学,可以为分析当代人生存的失衡境况带来启迪。

        前几年,国际权威调研机构IriS(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针对全球24个国家14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各国“工作—生活平衡指数”排名中,有高达65%的中国人抱怨自己工作—生活失衡,高出平均值10个百分点;而韩国则成为最“失衡”的国家,高达92%的韩国人正被工作—生活失衡问题困扰;满意度最高的是荷兰,57%的人认为自己已深谙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之道。遗憾的是,即便工作—生活平衡之道拿捏得最好的荷兰,也有将近一半人口深受失衡困扰。何以至此?在作者看来,这是违背了“平”之内在要求以及“找不着正道”(163页)所致。作者强调平衡作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176页)的意义,并进而指出一条疗治现代性失衡的中国式路径。

        现代性在张扬人性的同时,也打开了欲望释放的更多通道。欲望的管制因此成为现代人持守平衡之道的试金石。就此而言,“平学”所提示的智慧就不应仅仅作为历史遗迹而封存,而是应该作为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原则进入到每一个当代人的行为当中。

        (作者为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