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编辑的案头课:年号、公元与纪年表达

    骆一峰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22日   20 版)

        历史是对时间的记录,而时间又是记录历史的方式。在我国古代,纪年方式承担了记录历史与表达时间的重任,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由此,关于书稿中年号纪年的厘清,成为编辑案头的重要一课。

        年号是以年为计算尺度的纪年方式,相较于公元纪年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的计算方式,我国古代的“年”的时间尺度则依据了气象和物候的周期变化,是一种综合太阳历和太阴历而制定的时间计算方式,一年的时间平年353天、354天或355天,闰年383天、384天或385天。二者的时间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在为书稿中的年号纪年括注公元纪年时,需考虑二者在“年”这一时间计算尺度上的不对称性,同时年号纪年本身亦存在较大的人为变动性(有时并不与历法规定重合),这又会令为其括注公元纪年更加复杂化。图书书稿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年末跨年。

        此处指的是年号纪年所依托的中历年末已是公元纪年的年初,二者少者差十余日,多者差五十余日。这种情形是书稿中较常见的,如:

        果然在迁都已成定局的时候,孝文帝就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更加彻底的汉化政策。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初二,他首先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

        宣和七年十一月(公元1126年1月)下旬,金兵大举入侵,开封危在旦夕,宋徽宗束手无策,惊恐不已,急于出逃。

        第一个例句没有考虑年末跨年的问题,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已经是公元495年1月13日。第二个例句虽然注意到年末跨年的问题,但此处括注有误。根据《宋史》《金史》的记载,此事发生在宣和七年的十二月下旬。

        此种纪年更多的情形是,作者为了行文简洁等原因,往往只著录到“年”,不著录月、日,这样会让编辑与读者无法察觉中西纪年的差异,从而产生隐性差错。如上第二例若改为: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大举入侵,开封危在旦夕,宋徽宗束手无策,惊恐不已,急于出逃。

        如果不是对相关史实熟知,普通读者是很难察觉此处括注的公元纪年的差错的。

        2.岁首异建。

        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首异建即是以哪个月为一年的开始问题。我国古代一直有“三正”之说,是传说夏商周三代历法的岁首不同,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秦以前各地历法不同,故先秦典籍中所记载的史事,所根据的历法也不同。秦统一六国后,改以建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十月为正月。汉初沿用秦历法,仍以十月为岁首。至武帝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夏正。改换历法,在当时一般不会出现错误,但在后世记录的史书却极易出错。汉武帝太初改历时,已是元封七年,而改元太初后,在官方的记录中元封只有六年,故导致太初元年有15个月,有两个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跨公元前105年—前103年。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冬十月,汉武帝行幸泰山。

        如果根据简明历史年表的话,此处纪年及其括注是看不出问题的。实际上,此条内容出自《汉书·武帝纪》,此事发生在太初改历之前,故应是元封七年的冬十月,即发生在公元前105年。

        自汉武帝太初改历,夏历(今称农历)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期间仍有四次改历:王莽初始元年至地皇四年(公元9年—24年)、魏明帝景初元年至景初三年(公元237年—239年)改以十二月为岁首。武则天载初元年至久视元年(公元689年—700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曾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换岁首会导致一年中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不同,而且在改换的当年会人为地将一年的时间尺度拉长或缩短。

        当然岁首异建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中历纪年的一年很难得的完整处于公元纪年的一年中。如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1月13日—12月31日),天凤五年(公元18年1月6日—12月26日),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1月27日—12月17日),等等。这些特殊情况需要编辑格外留意。

        3.一号数帝。

        年号用字多选取表征美好的词汇,用词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很容易重复。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权共使用年号800多个,其中重复使用的年号就有200多个。在书稿中,不同朝代的相同年号只要标清朝代名就不易出错。如乾德,使用时标明宋太祖乾德或前蜀乾德,就不易出错。但对于同朝代使用的相同年号则单标明朝代名已不能区分了。如某图录将一尊青花瓷的年代标注为:

        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都曾使用至元作为年号,世祖至元在公元1264年9月7日—1294年5月10日(元成宗继续使用至公元1295年1月16日),顺帝至元在公元1335年12月8日—1341年1月17日。所以此处单就“元至元四年”而言,并不能看出是世祖还是顺帝。根据图录中收录的青花瓷的造型及色彩,其只能出现于元朝中后期,故此处的“至元”定为顺帝年号。但普通读者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所以为避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遇到这种同朝同年号的情况,还是应该加以区分。

        此外,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仿照中国建立了年号制度,于是就出现了中外(独立主权而非奉中国正朔的藩属国)年号的重复。如天授,武则天年号(公元690年—692年),而高丽太祖也曾建号天授(公元918年—943年);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4年—649年),而日本清和天皇也用此年号(公元859年—876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公元1078年—1085年),而越南陈朝太宗也曾使用此年号(公元1251年—1257年),等等。所以在涉及中外交通史的书稿中,作者和编辑在括注时要特别留心区分这些重复年号,分清中外,切忌机械地将所有年号作为中国年号处理。

        4.建元改元。

        改元最初指改为元年,汉朝之前,只有新君即位后方改元,预示新时代的开始。年号创设后,只有在改年号时才改称元年。在明朝之前,往往一帝数号,甚至一年数号,什么时候改元全凭帝王心意。但大体上来说,古代改元多发生在希冀“除旧布新”,或祥瑞现,或灾异现时;还有一种就是新君即位时。在书稿中要特别注意新君即位当年改元的情况,如某古籍校注的一条校记:

        太平兴国:北宋太宗年号(公元976年—984年)。

        这是很多历史年表的著录形式。但实际上宋太宗于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位,改元太平兴国,此时已是公元977年。所以按中历,太平兴国年号行用九年,而按公元纪年,则是八年。历史上,年末改元的情况并不多见,而常见的因改元引起括注公元纪年差错的,多是因古代史书纪年的著录方式造成的,即所谓的“后元盖前元”。这种纪年书写方式由司马光《资治通鉴》所首创,即用某年所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作为当年一整年的纪年,这种方式为后世所沿用。但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无法体现改元前后的情形,为此陈垣先生曾提出以“前元盖后元”,但这种方式也依然无法体现一年数元的情况。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如今日的一些历史年表所做的,列出一年中的所有年号,并标注当年改元的时间,这样在历史书写中才能尽可能接近事件的纪年原貌。

        (本文作者为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