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德语区学者从自我文化角度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以本族语言转述给读者,这也是寻找到了一面镜子,用自我臆想中的东方文学与所处现实中的西方文学进行对照,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找寻一个可参照的坐标。例如在德语汉学视野中受到青睐、翻译和研究较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且与西方文学殊异的文本,如道家思想和庄禅哲学。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选择并不完全依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地位,这一点《中国文学德译书目》中也有所体现。

    中国文学的汉学文献学基础

    ——我读《中国文学德译书目》

    王晓宁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15日   20 版)

        《中国文学德译书目》德文版书影

        一

        李雪涛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德译书目》(Bibliographie zu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in deutscher Sprache)于2021年11月8日由德国著名学术出版社德古意特绍尔出版社(De Gruyter Saur Verlag)出版,该书是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1945- )教授主持编写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的第八卷。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学史》内容涉及中国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美学与文艺批评等各个领域,是当今在西方语言中唯一一部按照文学体裁类别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第八卷《中国文学德译书目》的出版,也标志着这部前后编纂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倾注顾彬教授半生心血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最终完成。

        第八卷《中国文学德译书目》厚达663页,依据目录学的科学编纂方法,系统地收录了1980—2020年这四十年间德语世界翻译中国文学的作品书目,具体分类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家目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目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目录以及中国文学作品选集和研究论文集编者目录,并附有中国作家姓名和编者目录索引。德古意特绍尔出版社的著作描述(Produktbeschreibung)中写道:“除了日本之外,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德国一样翻译了那么多中国文学作品。在本卷书中,您可以查到丰富的翻译文献书目,而这些文献在之前往往难以查阅。”

        作为一本梳理中国文学德译情况的工具性书籍,《中国文学德译书目》中每位中国作家名下的德译文学作品都被归类为“原始文献”(Primärliteratur)和“二级文献”(Sekundärliteratur),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原始文献书目查到每位作家的作品的详细德译情况,还可借助相应的二级文献书目了解到这位作家的作品在德语世界的研究和接受状况。针对《古诗十九首》《诗经》《山海经》等古代著作佚名,以及《金瓶梅》《三字经》《三十六策》等著作的作者使用化名或有考据争议的情况,本书也单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目录,不至使无署名作品在德语世界的译介详情阙如。此外,该书“索引”部分列出了每位作家及编者的德汉姓名、生卒年及其在本书中相应的页码供读者查阅,进一步增强书目的可检索性。考虑到同一个作家名、作品名可能会有不同翻译的情况,同时古代作家有姓名与字号之分、现当代作家笔名与原名之别的情形,编者在书中也进行了审慎的甄别和归类,避免重复和遗漏。例如读者可以在“庄子”词条找到“Zhuangzi=Ch⁃uang-tzu=Dschung   Dsi=Ch⁃uang-tse 庄子/ Zhuang Zhou=Chuang Chou庄周”等所有译名及在该译名下的作品,作品名也是将一部作品的所有译名罗列完整,以确保该书收录的书目兼具内容权威性与资料完整性。此外,该书也有超出工具书的性质,其蕴含的德语汉学的研究范式转换、翻译与研究的主题流变以及代际学术传承脉络,也为后继德语汉学研究者在本书所提供的书目内容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迄今唯一一部从目录学角度展示中国作家和作品在德语世界的译介、阐释和接受情况的著作,《中国文学德译书目》系统地向德语读者传达了中国三千年来的文学成就。

        二

        该书所收录书目的德译工作基本上是由德国汉学家来完成的,这其中也有个别中国日耳曼学者的贡献。从这一视角来看,第八卷《中国文学德译书目》也可以看作四十年来德语汉学界翻译和研究成果的集萃。顾彬教授在该书引言中写道,在对中国文学——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文学——的介绍、翻译和阐释方面,德语汉学界都曾取得过骄人的成就,尽管今日德语汉学界研究方向已有所转变,但从本书中人们可以看到以往德语汉学界硕果累累的岁月。

        无论是古代先哲孔子、老子,还是诗人李白、杜甫,以及现当代作家鲁迅、莫言、余华等,他们的思想、诗歌以及小说等文学作品能远游到德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德语汉学家的努力。从最初的威廉·肖特(Wil⁃helm Schott,1802-1889)、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到傅吾康(Wolfgang Franke,1912-2007)、君特 · 艾 希 (Günter Eich,1907-1972) 再 到 君特 · 德博(Günther Debon, 1921-2005)、顾彬,还有德国汉学目录学家魏汉茂(Hartmut Walravens,1944- )、鲁毕直(Lutz Bieg,1943- )等人,一代又一代的德语汉学家从他者的视角,对中国文学作品作出了不同理解和阐释,这既是中德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结出的硕果,同时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德语区学者从自我文化角度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以本族语言转述给读者,这也是寻找到了一面镜子,用自我臆想中的东方文学与所处现实中的西方文学进行对照,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找寻一个可参照的坐标。例如在德语汉学视野中受到青睐、翻译和研究较多的中国文学作品,往往是那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且与西方文学殊异的文本,如道家思想和庄禅哲学。汉学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选择并不完全依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地位,这一点《中国文学德译书目》中也有所体现。在“老子”的名下,《道德经》原典的直接译介词条数为39条,远多于正统儒家的“孔子”名下《论语》的28条,而二手文献中对老子“道”研究的延伸度也更广。德语世界的“道家热”,也正缘于20世纪初欧洲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发展需求与道家思想特质的契合。通过研究其在德国的译介书目,就可以把握道家在德语世界传播的过程及特点,进一步理解那些受老子影响的德国文学家及哲学家,如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等人的思想,在更开阔的全球视角下,发现中西文化发展间的缠绕与互动。

        有些德国文人译介中国文学的目的或许并非在于传播中国文化,他们的译介作品显现出与德国当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的紧密相关性。李白和杜甫同属中国唐代诗人顶峰中的顶峰,但德语区对其二人的译介,就如汉学家、杜诗译者拉斐尔·凯勒(Raffael Keller,1970- )所言:“杜甫在西方的知名度莫说不如李白和白居易,甚至都不如寒山。”汉学家 吕福克(Volker Klöpsch,1948- )对此解释说,作为遁世者的偶像的李白,来自远方、藉赋诗以远离尘嚣、超脱世事,其诗体现了对悲惨现实的脱离,对传统礼教的嘲弄,以及艺术战胜现实的成就。——这恰好与当时20世纪初德国社会经历战乱之后寻求乌托邦的心态相吻合。这些都在《中国文学德译书目》所收录的内容中有所体现,书中对杜甫的译介和相关研究只有不到6页的篇幅,而李白则整整占据了9页之多。并且在对书目中李白诗歌的译介者名单进行细细考究后能发现,除了查赫(Erwin Rit⁃ter von Zach, 1872-1942)、吕福克、德博、顾彬等精通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外,还有一些不懂中文的德国抒情诗人,如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 1876-1946)、克拉邦德(Klabund,1890-1928)等,在20世纪上半叶也译介了相当多的李白诗歌。那么这些书目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译文的功能对等与美学价值之辩、翻译作品的历史语境还原、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多样性阐释等等——就为德语文学研究者、中国文学研究者、历史学者以及汉学学者等从各自的研究视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在不断译介、阐释中国文学文本的过程中,德语区译者实现了阐释的多样性,也形成了对中国文学的创造性理解。正如本书编者李雪涛教授导论中所言:“正是通过包括德语译者们的迻译,此时的欧洲文学研究者力图在本民族文学事实之外去寻找文学内容,与其他民族文学的交流,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同时也是建构本民族文学传统的过程。”从本书所录的书目即可看出,汉学家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诠释学境况下,对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原典的翻译和阐释也不尽相同,读者也可从一部文学作品的多版本译介中,勾连出德语汉学界的代际传承和发展的学术脉络;而从每一个中国作家及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数量,读者也可以具体了解到德语世界对这个作家及其作品的接受和其影响力情况。

        三

        《中国文学德译书目》作为十卷本《中国文学史》最后出版的一卷,其出版也增强了这套文学史丛书的可检索性。《中国文学史》不仅在德语世界,在西方的其他地区同样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该丛书七卷是文学史的写作,三卷是书目和索引:卷一《中国诗歌史》;卷二《中国皇朝末期的长篇小说》;卷三《中国中短篇叙事文学史》;卷四《中国古典散文》;卷五《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卷六《中国传统戏剧》;卷七《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卷八《中国文学德译书目》;卷九《中国文学家传记手册》;卷十《索引》。十卷本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构成一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系统有机整体。

        顾彬教授称这部《中国文学史》为自己毕生之作(Lebenswerk),其中的四卷(诗歌、散文、戏剧及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皆由他本人执笔。除了顾彬之外,这套文学史的作者还包括了 卜松山(Karl-Heinz Pohl,1945- )、莫芝宜佳 (Monika Motsch,1942- )、司马涛(Thomas Zimmer, 1959- )、陶德文(Rolf Trauzettel, 1930-2019)、冯 铁(Raoul David Findeisen,1958-2017)等现今德语世界最活跃的一批汉学家。他们大都接受过日耳曼文学的专门训练,同时也继承了德国汉学语文学的传统,因此该部文学史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这一名单中也可以看出这套文学史巨著的权威性。该丛书前七卷文学史部分的中文译本也已在国内出版。国内的中国文学史界、汉学界也曾专门组织学术会议,这对推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第一卷《中国诗歌史》的撰写始于1988年,如今第八卷《中国文学德译书目》的出版问世,也为这部前后编纂跨度长达三十余年的文学史鸿篇巨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