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8日,由江苏省作协、泰州市委宣传部、《文艺报》社、鲁迅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里下河文学研讨会在泰州开幕。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视频中对第九届里下河文学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里下河文学从概念的提出,到成长为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学现象,离不开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里下河文学研究已经结出累累硕果,里下河文学概念正在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里下河文学研究的常态长效机制正日趋成熟,里下河文学作家群整体创作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展示泰州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窗口,对推动本土作家队伍成长,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江苏省作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表示,江苏文学的发展一定要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江苏省作协将花更多的力气帮助、关心青年作家成长,这也是江苏多年来工作的重点。从创作层面上,他们不仅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从全世界人类文明所有成果中汲取创作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使区域文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富内涵的作家,才能真正从里下河走向世界。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说,里下河文学已经成为泰州一张响亮的文学名片,一座巍然屹立的文化地标。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打造里下河文学这一地域文化名片,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推动里下河文学高地建设,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更多关注里下河文学,关心江苏作协的系列文学品牌活动,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为推动江苏文学“高处再攀高”、实现文学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里下河青年写作:地域影响与时代新经验”“里下河故事的网络文学表达”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并举行新书首发式和新书分享交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丁帆认为,文学流派的构成要具备三个条件:组织上的同人性、风格上的统一性和价值观上的统一性。以此为标准,“里下河文学”还不能被称作文学流派,但可以先从地域作家社群做起。
与会专家在发言过程中关注的大多并非作为流派的“里下河文学”,而是着重讨论了地域因素是否影响了当地作家的创作? 地理空间是否构成了当地作家作品中的显著标识或隐性基因?《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认为,对纳入“里下河文学”这一概念下的作品,应做稍微扩充的理解,以汪曾祺为例,他的作品信息密度很大,对故乡的地理、风景、历史建筑、日常生活、语言文化等等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讲好里下河故事,离不开里下河的文化。作家要有意识地深度了解本地域的文化。”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同样强调,要重视对里下河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的发掘,比如出生于这一地区的刘熙载,就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应当得到写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里下河地区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对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说,但他同时强调,里下河地区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一批新生代的作家正在用更为现代的意识,书写里下河的传统与现代、当下和未来。
这一地区的青年作家笔下,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当代生活。《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里下河地区的青年文学创作不仅文体发达,而且各具禀赋。他注意到,庞羽和汤成难的作品都从青春故事谈起,其故事均依托于“稻田”,和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慢慢走向了更宽阔的领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也以汤成难和庞羽的作品为例,认为里下河的青年作家们正在形成更多属于自身的印迹,他们对于生活的把握细腻入微,深刻有力;在他们笔下,当下生活是动态的,发生在身边的,他们在深刻观察和思考这些关系,寻找突破的可能性。《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主任王宁则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传统的里下河生活与现代城市化进程遭遇时,产生的冲突与融合。
在另一些专家看来,作家不仅应当从生存成长的地域空间里获得滋养,更要警惕地域对写作构成的束缚。《雨花》主编朱辉提出,“大于流派,大于文学群体之上,还有两个字叫文学。”《江南》主编钟求是认为,作家应尽量淡化自己身上的地域标识,让地方的童年记忆、文化基因、语言、地理、民俗等等这些成为隐性的东西潜伏在身上,同时拒绝被地域概念所同化。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以高更在塔希提岛上的创作为例,做了进一步说明,“人可能是地域的,但你也有可能在艺术上不属于这个地域,直到这个地方变成你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要能够把这块土地变成你一个人的土地,你一个人的地方。只有在作品当中创造一个你的里下河,你才真正在文学上属于这个地方。”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堂会也提出,希望青年作家能够超越里下河,走向更为开阔、更为深广的文学世界。
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指出,以里下河文学为交汇点,广大作家共同绘就了具有泰州地域风貌和本土审美特质的文学地图,成为泰州一张靓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泰州将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全力打造梅兰芳、泰州学派、里下河文学、郑板桥四大文化品牌,重塑江海文化内核,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三大光荣使命中,展现泰州作为,体现泰州担当,作出泰州贡献。 (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