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2月01日 星期三

    读者感悟

    改变我人生的一本书

    姜德锋(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2月01日   14 版)

        今年的开学季,除了迎来新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我还和家人一起送别了2013届研究生包学敏,祝贺她赴京开始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临行前,当得知我的“传播学概论”慕课顺利上线时,学敏立刻注册了学习账号。毕业后的八年里,她在省内一所高校从事新闻教学,和我讲授同一门课程。

        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无疑是令为师者最开心的事儿,更何况学敏等一批学生还成了我的同行。回味这样一份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我和学生都共同感念一本书,它就是连续多次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传播学教程》,作者是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郭庆光教授。于我自己而言,这本书还意味着人生际遇的一次重要转折。

        一

        时间回溯到2002年。当时我在黑龙江日报社上夜班。一天上午,我从书架上取出《传播学教程》来读。不曾想一读就着了迷,于是每天上午读一章,就像采访新闻时遇到了一个博学健谈的对象一样,十分过瘾。阅读中我不仅深化了对日常新闻工作的理性认识,而且切实体会到了当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意义。

        刚刚接触传播学理论的那段时间,也正是我自己人生和事业的低谷时期。因为有朋友相劝,当年冬天我便揣上《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和自己的学位证书,一个人乘火车南下,目标是广东省和福建省的两所高校,准备转行教新闻。幸运的是,两场试讲、两次应聘我都顺利通过了。华侨大学中文系主任王建设教授告诉我:“你讲课有理论,条理清晰,普通话也不错,欢迎你到我们这里发展!”

        返程的火车上,我从背包里轻轻取出这本《传播学教程》,仔细打量,反复翻阅。一时间思绪随着火车飞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新的机会,我的人生真的会“全新开始”吗?

        转眼到了2003年春天,那场改变中国的“非典”也影响了我的人生选择。正计划着南下福建去当老师教新闻,却因疫情无法及时成行。随即又得知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也正缺少教师,于是我便试着用《传播学教程》中关于群体传播中的“集合行为”理论,去分析“非典”期间人们的抢购行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幸运的是,学科专家们认可了我的试讲。于是,当年秋季学期伊始,我在家乡哈尔滨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大约从2004年秋季起,我开始给学生讲授“传播学概论”,教材当然就是这本帮助我实现工作转型的《传播学教程》。

        2005年春季学期,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其间有幸结识了作者郭庆光教授。他曾在日本留学多年,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先生身材不高,脸上架着一副金丝框眼镜,为人谦和低调。我还了解到,他曾是北大荒的下乡知青。夜色中漫步于人大校园,联想起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从东北边陲的黑土地考入国内一流学府,然后负笈东瀛,潜心苦读,终于收获知识火种,传播华夏,泽被我等无数学子,不禁心生敬意。

        二

        自1999年出版以来,《传播学教程》已经发行150多万册,可谓一纸风行。传播学知识激发了数百万学子的想象力,促使他们成长为信息社会的精英和才俊。

        我所教授的第一批学生中,2002级的刘新传,在毕业后的十年里,先后于中国传媒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其间还有幸参与了导师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一书的修订工作。

        2019年春季开学,我结束为期一年的俄罗斯访学生活,从莫斯科返回学校上课。当问及大四学生记得我讲的哪些课程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传播学概论”。当年夏天,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院教师向毕业生致辞时,我高高举起一本《传播学教程》,现场立即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那里面包含着他们通宵备考的记忆,记录着他们求知路上豁然开朗的欣喜,同时也传递出他们挥别母校走向职场的豪情。

        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时,讲授该课程的是郭先生的高足刘海龙博士。他腹有诗书,课堂上极富魅力。没过几年就见到其所著的传播学理论教材《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世。2011年,郭先生又推出精心打磨的《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不到三年时间里,师生相继出版、再版同一学科的理论教材,也堪称一段佳话。

        郭先生的教材精于谋篇,片言居要,为教师的授课预留了充分发挥空间。其弟子刘海龙的教材则在兼收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表现了对后学者的关心与体贴。师生二人的教材结合使用,则更有利于后学者的知识接受与纵深拓展。

        捧读郭庆光教授及其弟子刘海龙二人所著的传播学教材,不禁使我感慨,在引进、传播和开拓传播学知识方面,他们师生数十年来的接力盗火、播火之举,无疑是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生动诠释。如果说教材是有字之书,那么他们师生二人的行动与精神则是一部“无字之书”,同样值得我们体会和学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