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从三味书屋到且介亭

    ——谈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24日   15 版)

        ■黄道京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位巨人,对中国的新文化与新文学做出的贡献是无比巨大的。鲁迅留下的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是宝贵而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可是说,鲁迅早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乃至文学的一面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语)。

        “五四”以来,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对于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禁锢国人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现实的深刻批判,使得一般人对鲁迅的理解和评价产生片面性或偏差,认为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并彻底批判的。我想,这一认识是不正确的。

        鲁迅出生和成长的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那里名人荟萃,人才辈出,从远古的大禹到魏晋的王羲之,从宋代的陆游到明代的徐渭,还有近代的秋瑾和蔡元培,都曾在绍兴做官、为事、游历、学习、生活乃至献身。因此,绍兴浸淫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传统。鲁迅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这里,耳濡目染,自然打下了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和坚实根基。

        大多数中国人都读过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其中的描写耳熟能详,并不陌生。我曾到绍兴参观过鲁迅故居的百草园和他读书的三味书屋,对那里的环境感同身受,思悟良多。百草园的野趣与童真自不待言,那是鲁迅童年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鲁迅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站。所谓“三味”,乃取义“读经,味如稻粟;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调味品)”。由此可见书屋存在的价值,就是从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中汲取精华,教导学生。

        鲁迅从十二岁入塾,至十七岁出塾,启蒙于此,随塾师寿镜吾先生诵读古文,为日后登上中国文坛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重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依然感觉到他在追寻百草园中童年乐趣的同时,也对三味书屋的严格学习生活与老师寿镜吾先生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我想,鲁迅应该是终生尊敬寿先生并感激三味书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这一点,从他的多篇文章中可以看出。

        我们从鲁迅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从三味书屋走出的他,在思想探求的崎岖道路上摸索前进,在理想追求的阶梯不断攀登。从北京到厦门,从广州再到上海,鲁迅的人生道路上一路风雨、一路艰险、一路厮杀。鲁迅的杂文是他各种体裁作品中数量最多且成就最为卓著的。从北京的“老虎尾巴”到上海的“且介亭”,鲁迅始终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生活,面对的是当时专制的政府、敌视自己的文人乃至白色恐怖,这因此造就了鲁迅杂文的战斗性、思想性与深刻性。

        在《朝花夕拾》《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杂文集中,鲁迅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旧的思想、文化的批判是尖锐而有力的,体现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而在《而已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杂文集中,鲁迅面对严酷的社会环境,激烈地抨击和批判自己的敌人和黑暗现实,显示出鲁迅杂文的战斗性。而在《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杂文集中,鲁迅对文化界和文学本身的深入思考与中肯评论,则体现出他知识的渊博、思想的先进和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底。

        鲁迅对于现实的批评或对敌人的批判,往往从一个历史或传统现象说起,谈古论今,借古讽今,托古喻今,寄古寓今等等,写作手法层出不穷;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话题,鲁迅烂熟于心,信手捏来,毫不费力,也毫不牵强,借助历史议论、抨击、批判现实的人和事,可谓鲁迅杂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其知识的储备与文字的表达,都是他人力所不能及的。这一点,就足以表明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所在。

        从古至今的中国文人中,最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当属鲁迅。无论是对旧有的制度和思想传统,还是对黑暗现实与反动思潮,他所做出的批判是最为深刻的。因此可以说,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对历史和现实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

        具体来说,对于国民劣根性、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揭示与批判,鲁迅是亘古以来第一人。“五四”以来,鲁迅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的批判,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虽然推翻了帝制,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但中国仍处于国家分裂、军阀黑暗统治下的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中。那时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教育国人,结束专制和黑暗统治,建立民主富强的新国家。鲁迅为此奋斗了一生。他的弃医从文,他的以笔为枪,他的孤军奋战,都表现出他的这种不懈的政治追求。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和《孔乙己》《药》等作品,就是对封建礼教和专制制度的强烈控诉,表达出鲁迅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思想态度。鲁迅那篇著名的文章《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背景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大搞“尊孔祀圣”,妄图用鼓吹“孔子之教”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张目,进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而中国军阀也随之响应,掀起一股尊孔热潮。在本文中,鲁迅批判的是被“权势者”神话了的孔子及其背后的政治目的。他的笔触是幽默而尖锐的,他的批判也是强烈而深刻的。但是,从鲁迅的一贯思想认识而言,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不加分析地全面批判的。这一点,从他的其他相关文章和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端倪。就是对作为学者和教育家的孔子本人,鲁迅对其思想行为也未曾全盘否定,做出过“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这样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说,鲁迅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背景与现实需要的。并非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使“传统断裂”的罪魁祸首。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文化巨人,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用力颇多且成就斐然。首先,鲁迅早年的学术活动,就是校勘、辑录、编选古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著作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现在统计,收入《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的古籍计十九种,其中包括在古典文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和地位的《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和《嵇康集》,以及佛教典籍《百喻经》等。鲁迅还为这十九种古籍写了三十二篇序或跋,也收入《鲁迅全集》第十卷中,其中对古籍的介绍、分析、论述,不乏真知灼见,具有相当学术价值。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因为这些古籍及序跋本身,也是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次,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学做过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他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成为当时治古典文学者的必读书之一,至今仍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鲁迅对古代小说经典作品的评析,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几成今天研究古代小说的“指南”。

        又次,鲁迅对一些古代文化现象或文学流派及著作、人物做过深入研究。如他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对魏晋文章与时代环境的论述极为精辟,臧否当时的历史人物的见地颇为高深,对后来的研究者多有启迪。其他像《关于〈三藏取经记〉等》《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等,莫不如是。

        再次,鲁迅运用自己深厚的国学知识与取得的研究成果,或在报刊上撰文或在学校中演讲,为当时的青年后学研究国学指明路径。这些文章有《读书忌》《选本》《未有天才之前》等。另外,鲁迅还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创作了不少历史小说,如《理水》《铸剑》《出关》《采薇》《非攻》等,作品堪称一流,开创了以古讽今、以古寓今的小说创作之先河,尤其值得称道。

        由此可见,鲁迅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一点,从数字上也可加以证明。且不说收入《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中的古籍已达一百五十余万字,仅就《鲁迅全集》中收入的作品而言,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字数量就相当可观。所以说,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加以继承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更引人注意的是,鲁迅最早的作品集《呐喊》是以批判旧的专制制度及其思想禁锢为主要内容的,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故事新编》,就是鲁迅所作历史小说的结集,表现出他对历史传统另一种关注。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吧?

        今天,我们重读鲁迅,不能采取简单、笼统的方式——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是要全面、深入、公正、历史地对他加以认识和评价。应该说,鲁迅是一位从中国旧传统中走出又浸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历史文化巨人。

        今天我们继承鲁迅的精神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发扬他面对黑暗和专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旧世界、旧思想、旧文化的强烈而深刻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学习鲁迅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鲁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思想文化宝库中,从精神实质上和时代发展中领会其文化的价值与思想的精华,使之薪火相传,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