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安正中”这个名字是很偶然的。那是在2010年,我认识了来自陕西延安的一位近于素人而创作力旺盛的艺术家高宏。由于要为他策划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爸爸的大油画”出版画册,我们相约去了北京雅昌公司,在那里遇到了正在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选》赶工的安远远。因为都要等校样,就闲聊了起来。在此过程中,当高宏听说安远远的父亲是安正中时,要站起来鞠躬,这使我非常震惊。因为,如高宏所说,像他这样的很多热爱艺术的穷孩子,找到时任陕西美术界领导的安正中,安先生都会给予艺术上的指导,给吃、给喝甚至安排住宿。我还记得,说到此事,安远远的表情是如此的云淡风轻,她说那是她家的常态。如此的“常态”有多难呀! 那时那刻心生的那份钦佩,一直到今天。
因为安正中的祖籍是河南,2013年9月,安正中先生的夫人携女儿安远远,儿子安雪将安正中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共计223幅捐献给河南省美术馆,于第二年举办了“故土情怀——安正中作品展”。馆方与家属还用捐献奖励的资金成立了一个基金,专门资助河南籍的年轻艺术家求学之用。我有幸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幕,更增添了一份崇敬之情。
《论语》有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从2010年那次耳闻安正中先生起,我的头脑里便不自觉得构建出一个忠厚长者、谦谦君子的形象。时日愈久,了解愈深,这种形象也变得更加清晰、深刻。正如安先生的名字一样,中正质朴、平和善良是他为人的德性,也是他艺术的本色。今年“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使我有机会重读这位艺术界前辈的艺术与人生。
人生的厚度,多重身份的交织是安正中先生身上非常突出的特质。1949年,年仅1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革命战士。即使后来复员,坚毅刚正的军人风采也成为其一生的底色。1958年,安正中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绘画系,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之路。自此以后,他再未中断过自己的艺术创作。终其一生,艺术家的身份都是他理想安放的归处。1961年,大学毕业的安正中被分配到了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从普通馆员一直做到群艺馆馆长,还当选了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80年代中期,他调任陕西省美协担任常务理事,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奋斗近二十年,直至逝世。大半辈子的工作经历,让他直接参与了陕西省基层美术工作的开展和全省美术生态的构建,从而又增加一重艺术推广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对于这样一位身份多样,履历丰厚的特殊艺术家,我们在审视其作品时也更应注重其艺术创作与人生经历、性格情怀、工作角色等方面的关系。惟其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安正中先生的艺术特点和发展理路。
作品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是安正中先生艺术创作上最突出的特点。经过大致梳理,可以发现他在版画、油画、水墨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作品遗存,而且与中国艺术生态的变化相关联,的确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艺术家。在普遍印象中,安先生以版画成名,以中国画立身,油画创作鲜为人知。2001年,华君武在收到安正中的油画作品集时,才知道他还进行油画创作。看过画集后,给予了相当肯定:“画得很有味道,尤以《秦川月》妙极,画好题也好,民族味道十足,要我投票可得第一。”在我看来,安正中能够对各种媒材的艺术进行较好的驾驭,一方面,得益于他个人的艺术能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与其工作性质相关。作为陕西省美协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不但亲自参与、主持了众多艺术家展览、创作活动的组织工作,而且始终对基层美术推广不遗余力,对非专业艺术家关怀备至。从这一角度来看,尽可能了解并尝试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对其更好地开展美术的组织、管理、推广工作都有帮助。
欣赏安先生的作品,平视的视角和质朴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不可否认在特殊历史时期,他进行了相当大数量的任务性创作。然而,一旦他获得相对宽松的时间与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就总能呈现出个人情感性很强的作品。这也许是他艺术创作中相辅相成的两面。以军队题材创作为例,从军、参战的经历使安正中非常擅于此类作品的表现。无论是70年代的《长征》《地下长城我们开》,还是80年代的《风雨征程》《密密的丛林里》,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以平视叙述的视角和略带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军人群体坚毅乐观的风采,而没有陷入空洞乏味的歌颂俗套。经历过苦难和不幸,才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安正中的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更在少年时遭受了父亲牺牲、母亲辞世、姐姐病逝等种种不幸。这些战乱动荡和生离死别造就了他刚毅果敢、勤恳善良的品格,也让他对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尤为珍惜。在安正中先生各种形式的作品中,对大自然的表现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山川森林、土塬小道、春花冬雪、烟雨霞光、飞雁凫禽……无不出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在他的版画创作中,还时常可见耕作的农人、天真的孩童、自由的动物等等。自然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平静与美好正是一个饱经苦难的人最为珍视的存在。这些创作既表现出安正中先生对祖国山河、秦川大地的深沉爱恋,又显示出沧桑岁月赋予他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正气。
善良质朴,勤勉尽责,这几乎是所有认识安正中先生的人都会给予他的赞誉。不过我认为,这些描述在肯定安先生温厚长者一面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性格中开放维新的一面。品味安先生的水墨创作,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形式语言探索的努力。无论是充盈于画面的氛围渲染,还是几何感的构成图式,都在向我们暗示艺术家对八九十年代国画界颇为流行的水墨构成实验知之甚深。这样的画面透露出,作为省美协的艺术领导和组织者,安正中对于美术界的前沿动向切中脉搏,并主动参与其中。反之,这种与时俱进的创作变化也会反作用于他的组织管理工作,能够让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作品。总之,“人生的厚度”在拓展着安正中艺术的维度,尤其是他晚年的山水作品让我想到了古元的水彩画。当经历了世间百态,笔下的纯境是有醇度的。画面的形式感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说到此处,的确要观者自悟了。
最后,我还要代表北京画院,感谢安远远全家对我们的支持,将一批安正中先生重要的作品捐赠给我们! 同时想说明的是,“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属于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展”之一,不过此次展览的研究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果说通常意义的研究展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价值的话,那么安正中先生的展览则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更强调“人”以及“人与时代”关系的研究。正如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先生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文化人一样,安正中先生同样是兼具军人、艺术家、艺术组织者等不同身份,且不断与时俱进的美术工作者。而这批作品的入藏,对北京画院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相信,通过对以安先生为代表的,为新中国美术生态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个案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过往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都具有相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