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诗歌则是唐代文化的重要标签,唐朝被人们称为“诗的王朝”。那么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在唐朝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如何存在的? 它在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孩童稚子的生活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新著《诗唱大唐》对诸如此类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诗唱大唐》收文19篇,大致可分为两类:前十篇《唐朝皇帝的诗歌》《唐朝状元们的诗歌》《唐朝的孩子们在想什么》等,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论;后九篇《杜甫的盛世危言》《诗人韩翃的传奇人生》《皮陆唱和所见唐代苏州的文化景观》等,则是有关诗人、诗事的个案评述。
皇帝是唐诗作者和读者群体中很特殊的存在,他们位居九五,高高在上,言成典谟,动惊朝野,同时,他们也是唐诗作者和读者中普通的一员,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各自的喜怒哀乐。全书的前两篇文章为《唐朝皇帝的诗歌》和《唐朝皇帝点赞过的唐诗》,前者介绍唐朝皇帝的诗歌创作,后者介绍唐朝皇帝对诗歌的阅读与鉴赏。
作者通过统计发现,有唐二十一帝中,大多数都有诗歌留存至今,李唐皇室堪称唐代第一文学家族。作者择其杰出者,包括玄宗、太宗、昭宗等十人,以诗歌造诣高下为其排了座次,并作品评。如玄宗酷爱作诗,他任命宰相会写诗,送别巡边会写诗,逢时节庆会写诗,有所感慨会写诗,还经常要求满朝大臣一起应和。可以说,盛唐诗歌空前繁荣,玄宗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其现存诗百余首,主体是靠《张说之文集》的附录而得保存。《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一篇曾入选《唐诗三百首》,就诗歌的艺术成就来说,他在唐代皇帝中不愧为第一。
通过对唐朝重臣郭元振行状的解读,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武后提携郭元振的背后,就与阅读欣赏其诗作《古剑歌》相关。这首诗每句都写剑,每句也都写自己之英雄抱负,期待能为世用。武后“览而佳之”,竭力提拔,渐次拔擢为凉州都督,到中宗时任安西大都护,守边十余年,四镇宁静,为一代名将。
书中还讲述了状元、僧人、儿童等各个社会阶层与诗歌的关系,让今天的读者藉此感受诗歌在唐朝社会各个角落中的存在与作用。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出文入史。作者让文学与历史再次回到同一时空,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读懂诗人的心声,引起更多心灵上的共鸣。其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大唐王朝的第200年》。
该文展示了元和十二年这一年中,唐朝文人志士为拯救唐王朝的衰微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其中尤以裴度主持平定淮西叛乱为代表。裴度立排众议,任人得当,组织有力,将帅一心,终于凭借李愬雪夜袭蔡州,而一举平定吴元济淮西之乱。这是中唐时期朝廷对藩镇取得的重大胜利。作者在历史叙述中穿插了大量当时人的相关诗作,使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历史人物的情感,如王建为裴度东征所作的《东征行》:“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曈曈白日当南山,不立功名终不还。”裴度还在此行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韩愈在争取淮西都统韩弘的过程中所作的《过鸿沟》:“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可见其对自身所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裴度在行军途中也有“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的诗句,势在必胜之决心,跃然可见。
淮西大捷之后,很多文人都撰写贺捷诗,表达对这一重大胜利的欣喜之情,其中以刘禹锡撰写的《平蔡州三首》、柳宗元撰写的《平淮夷雅二篇》为代表。作者结合诗人此时身处的环境进行解读,展示了不同人生境遇下的情感表达。这些都极大加深了读者对诗作、诗人和历史的认识。
因此事而诞生的韩愈名篇《平淮西碑》,更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围绕此碑的刻立和磨除,文学史上早已众说纷纭。作者则另辟蹊径,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立碑倒碑其实都出于宪宗之态度,对裴度是提防,对韩愈则或有积怨。宪宗任命风评一般的皇甫鎛、程异为相,来分裴度之权,显示出裴度为国立功后,宪宗并不希望他的权势进一步扩张。不久宪宗去世,大唐王朝的中兴希望也就此戛然而止。诚如作者所说:“元和十二年是唐王朝漫长历史中偶然的一页,大风巨浪中,君臣奋力,各骋长才,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为王朝中兴的标志年。诗人们也在时代的浮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吟唱人生的悲喜。读懂时代,也就读懂了他们的心声。”
作者能够撰写出如此富有才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篇章,其背后的支撑来自于作者丰富的学术经历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唐代诗歌文献考订,近十年来更全力以赴作全部唐诗之考订与写定,熟悉敦煌写本、碑刻铭文、域外文献等各类史料,在文献占有上具有独特优势。作者认为“文学史书写与作家作品论构成近七十多年来古典文学研究之主流,到近年观念转变,有许多新的热点”,主张“唐代文学亦不妨多维看待”,本书正是作者将其学术理念付诸实践。作者一直秉持文史融通的治学理念,认为古代社会与文学本是浑然一体,主张将诗歌置于唐代整个历史背景中予以观照。这些学术理念,在书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本书在给读者带来美妙阅读享受的同时,也予学界同人以研究方法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