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17日   01 版)

        中国文化观念的条理脉络和精神结构

        《中国文化观念通诠》这个课题的提出,在我个人是非常被动的;就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而言,也相当偶然,我们很少由全所人员共同参与一个课题。所内不同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主持过集体课题,但我支持却不曾实际参与。此项课题的缘起,是2010年10月的一次所聚,当时院里有课题招标之议,于是大家觉得我们做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课题,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首倡者为刘军宁,他是比较政治学学者,居然首倡此议,我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深为之感动。课题的旨趣,则想围绕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展开。所聚结束时,我说那就请军宁先拟一个框架,看看可行性如何。没过几天,军宁就发来了他草拟的框架,共有六个部分,结构题列相当新颖。现在成书的《中国文化观念通诠》,就是在当初军宁那个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议修改而成。         (详见9版)

        从“山巅之城”到“无墙之城”

        当文明愈行愈远,对自然的审美认知与需求也便愈发强烈,而当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愈加深入全面,文明愈应当检验曾有的盲目自信,对自然的规则与节律心怀敬畏。”但是,侯深将奥姆斯特德为美国城市设计公园的努力定义为“在城市之外保留荒野以使城市自然化”,并且提出19世纪后半叶的“城市自然化改革者”的概念,延续了其著作《城市自然化》的重要观点。“城市自然化”却有着将“城市”与“自然”对立的嫌疑,与她的“城市与自然无法断裂的联系”的主张多少有些相悖。因为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角度看,城市本身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其发展是自然而然的进程,是“建成环境”,既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它本身如何去实现某种城市的自然化?况且,如侯深所言,“‘自然’,在后现代的解构之下,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化建构,而非客观的物质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的自然化又意味着什么?  (详见13版)

        如何证伪“晚书”?

        在《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中华读书报》2021年3月24日第9版)一文中,笔者曾谈到:“伪古文《尚书》不可信,原本便是学界主流意见。清华简的刊布,更是令疑案尘埃落定。”曾有友人让我推荐书籍,希望了解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及其与古文《尚书》公案的关系,我力荐的便是刘光胜先生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尚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简)中与《尚书》《逸周书》或者所谓《书》类文献相关的篇目,至少有第一辑所见《尹至》《尹诰》《程寤》《保训》《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皇门》《祭公之顾命》诸篇,第三辑所见《傅说之命》上、中、下三篇,第五辑所见《厚父》《封许之命》,第八辑所见《摄命》,第十辑所见《四告》。自2010年清华简第一辑公布以来,学界已对这些文献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系统讨论清华简《书》类文献的论著并不多见,《出土文献与〈古文尚书〉研究》以及最近出版的《有为言之: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程浩著,中华书局2021年版)便是个中代表。  (详见15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