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中学生阅读正如“初升的太阳”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0月27日   08 版)

        ■海飞

        中学生,年龄段一般在12岁至17岁。在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人将初中生亦即12岁至14岁左右,列为成长“叛逆期”;而将高中生亦即15岁至17岁左右,列为“准青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中学生都是一个变化最激烈、成长最迅速、生命力最勃发的人生阶段。

        如果说,“青年人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小学生则像早晨五六点钟的太阳,红彤彤冒了个头;中学生就应该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中学生,是初升的太阳,正是热烈、正是旺盛的时候;中学生,萌芽开始蜕变,成长有了雏形,一切正在积蓄力量。毫无疑问,中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极其重要的阶段。

        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素养、精神世界以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因此,谈及全民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优秀读物浸润少年儿童的心灵至关重要。其中,中学生阅读是青少年阅读的关键时期。

        “童书热”已持续多年。2020年,即使受疫情影响,新书品种也有2万种,而动销品种数则达到30万种。全民阅读的氛围加上巨大的育儿需求,催生了近年来的“童书热”。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从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来看,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9.7%,较2019年的89.1%提高了0.6个百分点;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20年我国14-17周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人均阅读量最大,为13.07本,高于2019年的12.79本。

        从儿童阅读(主要指亲子阅读和小学生阅读)到中学生阅读,是青少年阅读的必经过程。过去我常说“全民阅读,儿童优先”;现在我要说,儿童阅读,应该“向前看”。从当前社会的重视程度来说,我们应给予中学生阅读更大的关注。

        中学生阅读的特点

        中学生在我国主要指12-17周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经历一个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基于这个阶段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其阅读也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

        1.从阅读的形态上看,中学生阅读主要是纯文字书阅读人的阅读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儿童阅读主要指亲子阅读和小学阅读,这是人生成长的第一课堂。从儿童阅读到中学生阅读,这期间,阅读形态主要经历了从图画书阅读、图文并茂的阅读、桥梁书阅读,逐渐过渡到纯文字书阅读的阶段。

        风靡国外、如今也在中国逐渐被认可的分级阅读,其内核其实就是一种较为科学的阅读规律。分级阅读标准作为一种阅读指导工具,大多基于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他通过研究儿童智力、心理及思维方式,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7~12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2~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根据这样的理论,只有当行为模式与认知阶段相匹配,才能激发和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这也是不同年龄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阅读对象、阅读材料的原因。

        儿童阶段,孩子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启蒙,需要引导,只能借助图画或图文配合的形式来理解。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字认知能力、知识分析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阅读行为,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这个时候,信息相对密集的纯文字书就是他们的主要阅读形态。在阅读时,他们能够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对阅读对象能够及时地消化,甚至能够主动联系到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独立思考和思维发散,实现更好的阅读效果。

        2.从阅读的性质上看,中学生阅读是向上的成长阅读

        中学阶段的孩子,身体棒,眼力好,精力旺盛,自主意识觉醒,思想天马行空,喜欢探索新生事物。他们想“独立”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渴望自主选择想要的、需要的事物。对于成人世界,对于未知的一切,对于外界新奇的东西——例如知识和知识的承载物,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主动而迫切地吸收着。

        中学生阅读还是出产率最高的时候。因此,这更应该是一个读经典、读名著的时间段,是一个主动向上向善向好的阅读过程。为什么首先要选择经典呢?“经典”一词在拉丁文里的意思是“第一流的”。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所以,经典是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传统及其代表作品,是各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开始读《资治通鉴》。他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后来汇成《日知录》一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就是顾炎武提出的。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资治通鉴》等经典史书的阅读,也成就了顾炎武的进步思想。

        我在中少社时,曾经组织团队编辑出版了由50册图书组成的“人之初导读丛书”。这套丛书由文学、人文社科、自然科学3个板块组成,选取最具代表性、经典性的世界名著和中国名著,目标读者就定位在文字书影响力最有效的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

        3.从阅读的自由度上看,中学生阅读是彰显自主的独立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中始终占有很大比重,阅读理解也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素质、健全学生品格都有很大帮助。

        到中学阶段,无论是对书的选择,还是在阅读书的方法、形式、过程上,阅读的自由度都更高了;从由家长陪伴的亲子阅读、老师推荐的校园阅读到完全独立自主的自由阅读阶段。有些中学生甚至在课外时间会主动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借书。在我的中学时代,物质条件匮乏,社会条件限制,没有那么多书读,只好在同学间互相借阅。每每看到一本新书、好书,眼睛都发光;而书一到手,就总是废寝忘食地读起来。中学时应该是我读书最集中、效率最高的一个时期。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称于乡里。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这种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品性也伴随其奋斗事业终生。

        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所作为的大经济学家。

        坚持不断的独立阅读可以促进一个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大量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以及自我学习来获得,所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很重要。而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中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教育,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导致孩子阅读的自我意识丧失,被动消极地阅读,缺乏自我反思意识。我也在此呼吁,课外独立阅读和课内学习同等重要,“双减”之后,阅读更加不能丢。

        4.从阅读的精神层面上看,中学生阅读是人生的底子阅读

        如果说儿童阅读是在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那么中学生阅读就是教青少年自己“穿衣戴帽”;如果说亲子阅读是一种精神启蒙式的阅读,那么中学生阅读就是让青少年打精神底子的时候,让他们有意识地开始构建自己精神的四梁八柱。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阅读黄金期,是使人经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地成熟。这个时期的阅读,尤其重视励志、养性、立德的作用,阅读的过程也是对人生的磨炼和意志的考验,给青少年留下永恒的文化记忆,打下坚实的文化自信的底蕴。

        世界上许多文明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一些先进国家很早就开始狠抓中学生的阅读。美国教育部曾经给美国高中生开了一份课外必读书目,这份书目计21部,其中文学作品有15部,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作品有6部,包括《共产党宣言》《圣经》等。它们全部是经过时间淘洗而被全人类所公认的真正的经典,是人类文化积累中的群峰,反映了真正的人文追求和高尚情趣,其中所蕴蓄的善良、果敢、宽容等品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不但体现了人类的普适价值,也是所谓“美国精神”的摇篮。用这种精神食粮来滋养中学生的灵魂,当他们走向生活、融入社会的时候,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愿景当然是可以期许的。

        中学生阅读的方法

        初生牛犊不怕虎。中学生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充满想象力、充满不确定性的成长着的年轻群体。中学生有一种天生的总想“跳起来摘果子”的超越意识。中学生阅读,一定意义上讲,在确保自主阅读、独立阅读的前提下,也要旗帜鲜明地提倡健康阅读,有益阅读,讲究阅读方法。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一般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1.渐进式阅读

        文化学者朱光潜先生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所以,针对不同的书,可以有泛读、通读、精读、重读、反复读等区别。

        拿到书,可以先粗略地翻一遍,看看书名、作者、封面设计、腰封、插图、前言、后记等图书的主要构成要素,这是泛读。泛读之后,如果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自己很有阅读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完整地通读一遍。如果读完后仍觉得回味无穷,不妨再精读一遍,读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读书笔记。对一些重要的、觉得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读,反复揣摩。

        毛泽东主席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此刻作资料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为了勉励自己学习,他还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课文,就从上往下盖掉书签上的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

        2.比较式阅读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比如可以将相同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中外的、古今的,边读边进行比较,边比较边读。因为不同作家由于思想、观念等差异,写出来的作品会在选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就算是同一个作家,也能针对类似的题材和背景写出不同的故事,表现不同的思想内涵。如同是回忆父亲的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主要表现父亲那份对子女的关爱与深情,莫言的《父亲的严厉》则主要表现“严父出孝子”,严厉背后是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观念的不同,父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此外,还可以将对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观点的作品比较起来阅读,这种多向对照,对砥砺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强思辨性具有很好的作用。还有些人在某一个阅读时期内喜欢研究某个作家,那么就可以把这个作家前期、中期、后期的代表作放在一起比较着读,把这个作家读透,形成更系统的印象。

        3.选择式阅读

        世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使人积极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是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诱因。因此依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图书,可能是阅读最好的先导条件。

        有的人热爱文学,有的人喜欢军事,有的人爱好探索、喜欢科学、科普类的图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中学生时期,人的个性和喜好还没有完全定型,喜好比较丰富,兴趣点比较多元。以自己某一时期内的兴趣方向来选择图书,也不失为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这会极大地激发人读书的热情,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关于科幻图书,现在不少青少年喜欢,也是一个热门的类别。可以读杂志类的《科幻世界》等,也可以读图书类的,像一些科幻小说;可以读具有东方科幻特点的,也可以读一些西方经典科幻作品;甚至,还可以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这些都是触类旁通的。

        此外,中学生读书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需要来选择。比如想“恶补”历史知识的,可以读一读《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想对物理学有更系统的了解的,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物理学方面的通识读物,课内课外形成联动,知识的幅面就大大地拓展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何等令人振奋的魄力,又是何等的豪迈。中学生恰如初升的太阳,如此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中学时代是人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如果在中学阶段就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用好书作“好风”,那么,等他们成为社会的主流时,一定能够营造全社会读书的良好风尚,提高全民素质,提升民族的品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