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未雨绸缪让文物免于灾害威胁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0月20日   20 版)

        山西省文物局昨日通报称,国庆期间,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多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袭击,并引发洪涝、滑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害,部分开放单位不得不临时采取封闭措施。据介绍,截至10月10日中午12时,全省各市上报共有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诸多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部分构件损坏等情况(北京青年报2021年10月 12日)。

        文物古迹浓缩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历经沧桑,坚固程度与初建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当前我国仍处于夏秋季节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

        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被冲毁、襄阳城墙局部坍塌……近年来,有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文物,走着走着,就突然不见了,迷失在风雨中,只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传说。正如这次山西被洪水冲毁的文物,有的可能就永远失去了。这些被洪水损毁的文物古迹,有些是传统技艺和艺术的生动传承,有些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有些则是与当地人朝夕相处的情感记忆。

        历经沧桑,文物古迹能留存至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历史上许多文物建筑毁于灾害,也有历经数次灾后重建保存至今的,如去年在洪灾中被冲毁的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历史上多次因洪灾受损重修重建。但即便事后重建,再修旧如旧终究不是旧,也不是当初的模样了。这里的记忆,就会成为遗憾,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保护好它们,防患于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让这些“活”了千百年的文物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能为子孙后代们讲述它们的历史故事。

        众多文物在洪灾中受损,听来着实令人心痛。此次洪水灾害,无疑为全面保护文物古迹敲响了“警钟”,文物安全不能寄希望于“亡羊补牢”,再周密全面的灾后抢救修缮,也比不上提前预警的未雨绸缪。要继续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灾情防范、受灾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从人防、安防、技防等层面编制立体保护网,融入现代科技和预警手段。惟有如此,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才能更好地为文物古迹遮风避雨、抵风挡浪。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