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选本评注不应仅仅流于单纯解释文意,更要向读者揭明古人作文的文理气脉、文章何以能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如此方能真正读懂、理解,涵泳其中。
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于叶葱奇的名字当不陌生。叶葱奇疏解的李贺、李商隐二家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后,风行海内外,至今仍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他整理编注的古典文学作品,尚不止唐人诗集,作为桐城派后劲,其编注古文选本《古文辞初编》堪称本色当行。
叶葱奇(1904—1989),名虔,字葱奇,后以字行,安徽桐城人,为桐城派名家叶玉麟之子,同光体巨擘郑孝胥之婿。《古文辞初编》选录自周秦诸子至清代的经典古文百余篇,并加以标点、注释、集评。是书初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写定于八十年代,原供家中子弟研习古文之用,故选目、编次有别于时下常见的古文读本,在秉承桐城派传统的同时,又不乏源自深厚学养的独到见解。
当今读者较为常见的古文选本,首推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 康熙年间编 选的蒙 学 读 本《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以时为序,按朝代分卷,所收起于周而讫于明,使童蒙可通观古文的发展、流变过程,对历代文风有一个基本把握。此种编次形式便于学塾教习之用,但失之于未对文体进行具体分类,对学力更进一步、欲揣摩古文写作之人多有不便。要言之,是更侧重“读”而非“用”的选本。
至清中叶,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总结、完善了桐城派文论的基础上,于乾隆年间编选成《古文辞类纂》,以崇尚古文为原则,选入先秦、两汉、唐宋、明清诸家文章约七百篇,从实用角度划分为十三类文体,并于序目中提出作文需有“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的主张。该选本较为直观地体现了桐城派的文理旨趣,刊行后颇为流行,评点本、续编频出,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篇幅太大、初学者使用不便的问题。
正如《古文辞初编》序文所言,是书所选篇目主要采自姚鼐《古文辞类纂》、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及吴曾祺各类选本,圈点亦多以之为底本。在继承前人余绪的基础上,编次时也并非照搬全录,而是融入了编注者叶葱奇的独到考量,试举最有特点者言之:其一,以适宜初学古文者入门为标准,仅选取前述选本中的短章百余篇,长者不过二百字、短者数十字,可谓精当易读。其二,选入前述选本未收的《战国策》数篇,以增重先秦诸子的分量。其三,文体分类虽仍姚氏《类纂》,实存论辩、序跋、书说、赠序、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一类,奏议、诏令这类时下较少运用到的文体,则仅存其类而未予选录。其四,在秉持姚鼐分类旨归的前提下,增补若干篇目。如辞赋类,先秦收入庄、屈、宋,六朝仅取晋宋有古人韵格之刘伶、陶潜,骈俪者一概摈弃,便见桐城派的取向。然姚氏《类纂》序目谓古人无韵而义在托讽之文亦可称“赋”,故《古文辞初编》将《类纂》未录的柳宗元讽喻寓言《蝜蝂传》《三戒》列于辞赋类下,亦不脱其旨。
古人之文章,即使并非韵文,其间也自有音响节奏在。因古时私塾的教授方式,是先熟读成诵,再理解文意,若文气格涩,童稚读来不能朗朗上口,便称不上好文章。叶葱奇在《古文辞初编》序中称,“文章音响盖犹天籁”,今日常见的古文选本往往仅为单字注音,少有提及古人在读文章时该用何种语气、如何转折停顿。《古文辞初编》则有此长处。
如韩愈《获麟解》,叶葱奇按语曰,此文分四个转折,读至“皆知其为祥也”与“果不为祥也”,声音应飘扬而出;读至两句“不详也亦宜”,语气应停顿。又如韩愈《杂说一》,按语曰,“薄日月,伏光景”以下连用六句三字句,气势劲健,应一气读下,至“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则语气转折。所谓抑扬顿挫,与文章如何谋篇布局、转折推进是密不可分的,点出如何“读”文章,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剖析文理结构,亦可见名家在不足百字的短章中所下功力之深。
《古文辞初编》在所选篇章后专辟“诸家评论”一栏,汇录如唐顺之、茅坤、方苞、姚鼐、刘大櫆、张裕钊、吴汝纶等明清以来古文名家的评论。评论的着眼处,或点出文章的眼目关节,或品评瑕瑜,或比较诸家文法异同,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破关窍所在,读之使人豁然开朗。
而叶葱奇本人的见解,则以“虔按”形式附于“诸家评论”末尾,不仅择取前人旧说,还能从中窥得编注者创见,更兼考辨名家评语的不当处。如柳宗元《论语辨二》,先引方苞评论柳宗元慕效韩愈之语,后于按语中指出桐城派诸老多尊韩抑柳,柳宗元“岂肯慕效退之”。又如叶葱奇较为推崇王安石,谓其文“意深语炼,昌黎后一人而已”,又指出方苞对于王安石的微词,谓“望溪于柳州、荆公每多瑕疵”,显示出不盲从桐城旧说的客观态度。
名家古文多有所寄托,按语除评点文法外,也会对前人刻意含蓄不言、今人难以理解的文章时代背景进行解释,以便知人论世。如韩愈《送董邵南序》,时值中唐河北藩镇坐大,董生又将就藩镇幕职,故序中婉含讽喻时事意,发危言于逆相未露之际,结语处示以警动。按语应是较为同意朱熹评语,而对张裕钊所谓“收处寄兴无端”,表示“似未得其诣”。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国学热”持续升温,各类古文读本层出不穷,质量则良莠不齐。坊间常见的各类读本,多以小学至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为受众群体,编次或以时序,或依主题,选目杂以“三百千”、家训、诗词、短文,体例淆乱不堪。为一味迎合受众的理解力,注释多为简单地注音、解释字词,并配以白话文翻译。不仅注释多因袭、抄录前人而不加细究,评点、赏析也多隔靴搔痒之谈。而对于有一定学力、欲深入研习古文的读者来说,合适并且优秀的选本并不多。
古文选本固然以选目为主体,编注者的注释、评点功力亦十分重要,优秀的选本评注不应仅仅流于单纯解释文意,更要向读者揭明古人作文的文理气脉、文章何以能在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如此方能真正读懂、理解,涵泳其中。在这一点上,秉承桐城派余绪、展现出扎实旧学功底的《古文辞初编》,可称作登堂入室的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