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作出部署,提出5项任务举措。《方案》指出,我国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等问题。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这样一句话,“开展耕读教育”。这是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总体部署下,对“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具体任务。新时代的耕读教育,要面向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感,汇集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耕读教育是中华文化文明延续的密码,“耕读传家书,诗书继世长”,耕读是身心一体的全生命教育。耕读的本初含义只是农耕和读书,在现代社会可以引申为物质与精神、职业与兴趣、自食其力与自得其乐。职业人生总有限,读书修身却无涯,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创造生活,同时用阅读自得其乐、充盈内心,是一辈子的事。
在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崇尚“耕读人家”。“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包含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如今的孩子们片面的追求高分数,缺乏劳动实践,出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象,尤其是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更是让人堪忧。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庭“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开设学农实践活动”登上热搜第一,获得的支持声音此起彼伏。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现在城里的孩子们是互联网“原住民”,但疏离农业和农村。他们看得懂火星文,很多人却“五谷不分”。学农实践有助于克服这种城市病,防止把麦苗认成韭菜的笑话成为事实。
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是一时之谈,要注重耕读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及时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制,将耕读文化培育体现在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之中。传统的耕读教育包含着重要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形成了以知促行、以行补知的实践观念和农业情怀。新时代需要进行耕读教育,注重丰富学生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农业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专业素养和魅力,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农业实践活动。
所谓“耕”,即从事农业生产;“读”,即接受文化教育。新时代的耕读教育,应该接地气,传承传统中国农耕文化,需要运用耕读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劳动观,将农耕智慧融入大中小学的各个教学环境之中,把田园当教室,将乡村当课堂,耕读教育,是新时代做人之根,爱国之本,智慧之源,培养新时代“接地气”的阳光少年,明确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培育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现实生活中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