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古典小说评点的现代接榫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0月13日   08 版)

        《陈批儒林外史》,[清]吴敬梓原著,陈美林批评校注,商务印书馆出版,129.00元

        ■胡鹏

        今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公布了首批向全国推荐的40种经典古籍及其179个优秀整理版本。公示的6种共25个不同版本的古典小说中,仅有《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批评水浒传》《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和《陈批儒林外史》四部是批评本。前三种皆为明清人力作,《儒林外史》批评本,则是当代“儒林”研究权威、南京师大资深教授陈美林先生的成果。《陈批》一书既是适合面向大众的中国古典小说普及读本,也是中国传统小说评点形式的现代赓续,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古典小说研究体系的典范之作。

        《陈批》底本选择准确,校勘精善,尤其适合面向学生群体和一般民众的普及传播。如其他古典小说一样,《儒林外史》问世以后首先以抄本形式流传,目前能够见及最早的刊本,也是今之可见的最早评点本,乃梓行于嘉庆八年的卧闲草堂评本。卧本全书共五十六回,但到了活跃于道光、咸丰年间的吴敬梓远房表亲后裔金和作《〈儒林外史〉跋》时,却提出此书原本只有五十五卷,不知“何时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加上其他人声称的“五十卷”“五十四回”“六十回”等不同说法,《儒林外史》的版本系统淆乱难明,就连素称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8年和1984年整理出版时都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底本。陈老选择文献学意义上最好的卧本作为底本,参校上海图书馆藏苏州潘氏抄本、同治八年苏州群玉斋本、上海申报馆两次排印本、齐省堂增订本等九种本子,对底本讹、脱、衍、倒之处进行细致校正,最大程度排除了因版本不同导致的谬误。虽作了大量基础工作,考虑到不给阅读增添负担,校点者许多独得之秘的地方并未出校记,只有极个别重要的改动才在注释中指出。全书改繁体原文为简体字,对生僻字词作注音处理;保留了个别专用名词、方言以及古今语意有变化之处;施以全式标点,充分利用不同标点符号的特性,丰富文本的艺术表达。凡此种种,都使本书成为当今《儒林外史》众多整理本中最为精善可靠并无限趋近吴敬梓创作本意的一种。

        《陈批》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用 旧如旧,实现了现代文学批评与中国古典小说评点这一深具民族特色的批评传统的接榫。明人袁无涯说:“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陈批》于此言无愧焉。全书摈弃了纷繁复杂又颇嫌琐碎的缘起、弁言、回前评、眉批、旁批、圈点等多种手法,采用前言、夹批、回后评三种简便直截的方式,构筑起自 己的批评闭环。前言长达两万馀字,分别从时代、家世、生平、著作、刊本五个方面,由大而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介绍吴敬梓其人其书,相当于旧评点的“读法”,使读者对吴氏与《儒林外史》有一概括性的认知。夹批则随文阐发,揭示人际关系与人物性格、描摹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勾稽作者笔法与讽刺寓意,且用红色字体、小一号字号套色印刷,眉 目清整又不喧宾夺主。注释并不只仅仅按照一般古籍笺注“考镜源流”的体例要求来徵引 内容,而是在释义中注出难解词句,对文本涉及的明清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与重大历史事件和真实历史人物均加以说明,从而超越小说文本,拓宽读者文化视野。陈老还每每引用吴敬梓暨乃祖乃父的诗文作品为证,很好地贴合了吴氏的知识结构与精神世界,对理解其写作的真实用意助力颇多。每回之后的回评则着重评说本回的谋篇布局与叙事技法、人物形象的点染开掘以及回与回之间的勾连过渡等内容,凸显小说的艺术魅力。总之,此著既采用了传统小说评点的形式结构,又力避头巾气、八股体,运之以新的思想观点、新的 审美意识,可谓“旧瓶装新酒”,使旧传统焕发了新生机。

        以评点形式研究小说,本是明清文坛常态,然自“五四”以来,新的文学创作、批评范式不断冲击旧体文学及其批评,“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直至1 989年陈老推出《新批儒林外史》,才重新接续上这个中断了近百年的古典小说评点传统。此后该书连续刷印七次,增订后由新世界出版社推出《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也先后刷印两次。陈老又在耄耋之年续加完善而成《陈批儒林外史》,正与昔贤对同一部书一批再批、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一脉相承。如今《陈批》列入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注本,实至名归,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书香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